现在一提到苹果公司,就会想到笼罩在它头上的各种光环。尤其2007年底,它的股价甚至飙升到了200美元。然而谁可曾想到,10年前它的股价还只在3美元左右徘徊。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苹果当年是如何从破产的危机中,逐步走向蓬勃发展的。
自成立开始,苹果就是一个视”创新“为公司本源的企业。它推出的多个创新性产品,不仅取得了技术上的领先,股票的成功上市也证明了其在市场上的成功。但到了80年代初,乔布斯高瞻远瞩的发现,再优秀的产品也需要精准的营销。于是百事可乐的总裁斯考利加盟苹果,但这样一个正确的决定,却灾难的开始。之后,这个全球知名的高科技公司,业绩持续下滑,到1997年时,公司当年亏损10亿美元,市值也只有区区30亿美元。
让苹果陷入万劫不复境地的首先是乔布斯对技术的痴迷,忽视了用户的需求。庞大的研发计划造成了高昂的运营成本。比如它推出的apple 3型电脑,价格甚至达到了1万美元。而在那个时代中,这几乎是一辆汽车的价格。结果Apple 3型电脑只卖了7万5千台,而他的前一代产品至少也在130万台以上。仅此一项,苹果就亏损了6000万美元左右。而此时的苹果还在固步自封,产品也变得越来越小众,1985年乔布斯也被迫离开了苹果。
与此同时,来自百事的斯考利却开始了多元化进程,开发了数码相机、随身听、音响系统、甚至游戏主机。这不仅严重的分散了公司资源,还使得公司的核心产品得不到应有的研发资金。更为可怕的是,庞大的资金压力,使得苹果不得不将自身的电脑技术授权给别人使用。这无异于将自己的杀手锏让别人轻易复制。微软正是利用了这样的机会,取得了苹果在图形界面的领域的诸多专利,造就了windows 3.1和windows 95的巨大成功。从此,苹果在市场上也变得无从轻重,在痛苦的深渊中挣扎了10多年。
万般无可奈何之下,1997年,苹果董事会不得不把乔布斯请了回来,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刀阔斧的改革。
乔布斯回归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掉过多的产品线。当然,对于一个奄奄一息的企业来说,也只能将有限的资源应用到有限的产品种类当中去。这样, 60多个产品,一下子精简到只剩4个。
然而,光有精品策略是不够的,还需要寻找正确的产品切入点。乔布斯还是选择了在他曾经失败的地方站起来。当年的apple 3型电脑失败,就是因为过度的追求产品外观而不顾当时的技术限制。但apple 3的不成功并不能否定苹果在设计上的能力与优势。另外,当时电脑已经开始进入家庭,而热销的机型都是为商业用途的严谨式设计。这次乔布斯决定重新从工业设计入手,以家用为切入点。他在布满灰尘的简历中发现了Johnathan Ive,之后设计出了那种透明的类似果冻般效果的电脑外观,一下子改变了人们对电脑的印象。
乔布斯回归的第二件事就是和微软达成协议。在操作系统领域,苹果和微软是竞争对手,然而在别的领域,他们合作多于竞争。乔布斯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两者的关系,这样不仅达成了战略联盟,更把微软拉入进来成为战略投资者。
而通过交换技术许可,苹果除了得到了来自微软的投资之外,还得到了微软在苹果的Mac平台下继续开发Office软件和IE浏览器的承诺。从此,苹果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从苹果的案例中,我们当然会发现乔布斯的领袖作用,以及对公司本源的回归等等,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两点:
第一,在危机期间,企业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找到自己最强的竞争力所在。集中优势甚至全部的资源,打造精品的产品或者项目,可以有效的帮助公司走出危机。比如,苹果的优势在于创新性的产品和工业设计。当然了,一项优异的产品或者项目,虽然可以带领企业走出危机,但实现蓬勃发展,还需要靠自己的全方位实力。
第二,敌友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通过”竞争性合作“带动整个行业,也是相当常见的事情。正如乔布斯在1997年回归苹果时,意味深长的说:“我们必须放弃那种狭隘的想法,也就是苹果的成功意味着微软的失败。我们要有新的思路,苹果的成功只能建立在自身出色甚至伟大的产品之上,所以我们需要对手的帮忙,也需要学会对对手感恩。”
Chas Edwards警告说尽管小型目标非常有效,但是将定位瞄准更广泛的受众来保...
Brightidea.com的创始人和CEO Matt Greeley揭示了在工作环境中实施Web 2.0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