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业+投资”热的背后
为什么这么多企业选择“主业+投资”模式?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必然选择?
实际上它较好地解决了中国企业界包括我们商学院教授多年来一直探讨的一个话题:一元化和多元化的矛盾。这个矛盾是一个死结,讨论很多年没有结果。有人说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有人说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中国目前比较成功的企业,大多数经历过多元化的尝试。
事实上,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不少企业多元化的尝试都成功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学界和企业界有很大的分歧。分歧在哪?多数教授认为企业应该走专业化的道路,但是很多企业家不以为然,并认为这些教授根本不太了解具体情况。但是,多元化在过去成功,并不代表未来会继续成功。过去多元化容易成功是因为机会太多,中国过去的企业发展是机会导向的,所以只要你有自己的资源,在别人还没有觉醒的时候,你就可以进入一个行业,而且很快就成功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多元化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灾难。这是因为,市场经济越成熟,对专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所有的行业越来越细分化、越来越专业化。
谈到一元化和多元化,对企业来说都存在着风险。多元化的风险主要有:资源分散、能力缺乏、企业文化冲突等。一元化也有风险,如:产业周期风险、产业天花板等。在这种情况下,多元化和一元化矛盾始终没有解决。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完善,企业有一个可以选择的模式就是在做好自己“主业”之后再做“投资”。“主业+投资”比较好地平衡了一元化和多元化之间的冲突。
“主业+投资”模式,应该是中国企业的方向,也是必然结果。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所谓“主业”,我们认为主要是这些企业家的产业理想;所谓“投资”,是在产业做好的基础上,企业家拿出一部分钱来去投资别的行业,去分享其他产业成长的成果。打个比方,“主业”是养儿子,其目标是传宗接代、基业常青。“投资”是养猪,其目标是养了之后再卖掉,然后重新再养一些猪,再去卖。这是两种不同的模式,主业是一枝独秀,基金是满园春色。参见图1
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有新的标准:在自己的主业上,最好要做到行业或细分行业的前五名;在股权投资上,你看到哪个赚钱,你就做什么。
“投资”和“主业”的区别在哪里?主业是企业控股,投资是参股,就是参与进去,这样的话,企业达到了三个目的:
1、企业家实现了产业的梦想,有自己的一个主业。
2、同时,又规避了风险,万一主业出现了问题,投资收益可以反哺这个产业。
3、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收益。
从一个长的周期来看,“主业+投资”模式能够形成良性循环,这个企业就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模式目前在中国,在法律和实践上都没有任何障碍。所以就注定了中国企业最后必然要走到这条路上,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能力走到这条路上。假如企业不走“主业+投资”模式,而是另开辟一个产业,也不是说绝对走不通,但会很难。根据资料分析,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70%是拥有一个主业、两个主业,也就是拥有两个以上产业方向的公司不足30%。这说明全球最好的公司也很难做到完全多元化。
中国正在进入这个阶段,就是各个行业都在进入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阶段,外行再想进入这个行业越来越难,所以,注定了企业很难跨几个行业成功。
“主业+投资”:破解产业之惑
“主业+投资”模式是一个战略,而这样一个战略形成,对优化中国产业结构意义重大。
我们衡量一个产业是否成熟,国际上有一个指标叫CR4前4位企业市场份额之和,就是一个行业的前4位大企业,要占这个行业的60%的规模,这个行业就会趋于稳定。中国现在的CR4是多少?在绝大多数行业 CR4就不到10%,也就是前4位最大的企业加在一起还不到10%,因此就会出现大量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这个行业充满了不稳定性,这个不稳定性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整个行业是无序的。因此有人戏称中国企业家最大的本领就是把赚钱的行业做成不赚钱。
“主业+投资”模式在实践上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把社会上所有的闲钱集中在一起,然后这些钱都可以向优势企业去投资,这样的话,随着基金量越来越大,必然会形成行业的整合。
举个例子,假如基金要投服装业,就会投中国服装业中的优势企业。这样的话,这些企业本来就有优势,然后再把闲钱集中到行业前几名,行业就会自动形成产业整合。换句话说,采取基金的方式,中国才能真正孕育出世界一流性的大企业。
不仅仅如此,基金总是流向成长性好的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它会形成一股自发的市场势力,优化产业结构。
投资基金有两种,一种是证券基金,主要是定向二级市场的买卖;一种是股权基金,主要是面向一级市场的投资。“主业+投资”模式是主做一级市场,就是做上市前的股权投资。在成熟的市场经济里面,股权基金和证券基金应该是大体相当,这个市场就比较健康。在中国,证券基金是股权基金的30倍,这很不正常。另一方面也说明股权投资市场方兴未艾,大有前途。
“主业+投资”模式主要是把钱直接投到一级市场,进行直接股权投资。在中国,直接股权投资行业有四个梯队:国家理财机器、自营直投及战略性合作投资基金、市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市场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参见图2)那么谈到股权投资,这里面又有一个概念,目前中国的企业融资30%是来自于直接融资,70%是来自于间接融资。所谓间接融资就是银行贷款,中国企业发展70%靠银行,也就是说我们老百姓把钱都存到银行去,然后银行再贷给企业。在美国,情况恰恰相反,企业发展70%是直接融资,30%是间接融资。所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做直接融资。就是企业缺钱怎么办?不去银行贷款,而去找私募基金,出让股权。
以前经济学上说,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这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今天,这个看不见的手就是基金。
“主业+投资”模式实际上对国家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问题的意义并不在于此,更大的意义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主业+投资”模式是保持国家金融安全,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战略路径。
企业的三条路径
在中国,“主业+投资”模式刚刚兴起,现在可以说还是在“沼泽地中前行”。因为基金运作的周期比较长,一般三五年是看不出来的。衡量一个基金管理公司运作得好不好,通常需要看20年。“主业+投资”模式现还处在一个不太成熟的阶段,也可以说处在一个混战的局面。
当企业选择“主业+投资”模式的时候,一般有三种操作模式:
一是自己做。比如像联想、复星、雅戈尔。都是自己组建一个投资公司,实际上是把投资公司当作基金来运作。
二是企业自己不做,委托给别人做。比如像远东委托中科招商。
三是把基金当作一种主业战略的延伸,比如,英特尔、思科等都有自己的投资部门。这种模式是配合企业自己的战略,企业要在上下游进行整合。实际上是把本企业的投资部的功能扩大化,把企业内部的投资部门变成一个独立的投资公司,从而配合主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兼并、收购、重组。
有的国有企业也有投资部,也是做这个事。比如一些航空制造公司,就设有这样的部门,围绕航空的上下游,进行产业内的一种整合。
最关键的是,“主业”跟“投资”如何取得一个平衡?
对于企业家而言,“主业”跟“投资”的平衡,就是要根据企业家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战略接受能力而定。
有时候,保持主业的健康发展是主要的,你不要把主业削弱了,完全做投资。如果它自己的主业还处在发展当中,而且这个主业本身就很好,这种情况下,企业手上有钱,可以扩大规模把主业做大做强,何必要做股权投资呢。当你的主业在一个很不利的竞争格局上面,企业则应该把更多的钱转过来做股权投资。
现状:走过沼泽地
目前,中国企业的“主业+投资”模式应该说是在“沼泽地中前行”,为什么呢?一个成熟的基金市场,有一些基本条件,目前仍不具备:
第一,法律体系不完备。中国现在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备,尤其是各种法规不配套。比如说关于基金的募集现在还主要是私募,股权基金还不能公募。对基金的监管,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办法。中科招商创新了一种模式,就是投资公司转化模式,解决了现有法律体系下基金运作的合规性问题。
第二,道德风险。中国的信用体系不完备,基金管理是一个委托代理制。对基金管理人如何有效地激励和约束是一个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当信用体系还不完备的时候,大规模发展还是受限制的。
第三,参与者不成熟。参与者是指所有参与人。一是投资者不成熟,投资者没有一个很健康、理性的投资心态。中国现在的投资人都是急功近利,渴望一夜暴富,带有强烈的投机性,他对风险的承受力是非常有限的。二是基金管理公司不成熟,信用和管理能力都有待提高和完善。三是中介机构不成熟,比如,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做的一些报告拿到国外就不被承认。
第四,退出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基金的运作和产业的运作不一样,产业是基业常青,基金的目的就是为了退出,国家要尽快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在中国,基金主要的退出通道就是二级市场,千军万马走这一个通道。中国所谓的资本市场应该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二级市场,就是我们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现在大概有1500多家,中国的企业上千万家,不可能都上市,如果上市我可以从二级市场退出来,但是我不上市怎么办?所以我们的资本市场要扩容,让更多的符合程序的企业上市。二要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目前中国有四大产权交易市场,我认为产权交易市场应该每个省会都有。
第五,专业人才匮乏。目前整个行业的专业人才还是严重缺乏,现在特别是对资本市场规则非常熟悉,尤其对国际资本市场非常熟悉的人才还远远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企业家的四个“投资”难题
在中国,不少实业出身的企业家都选择了自己亲自操盘基金的模式,尽管有一些成功案例,但它不代表未来方向,因为有几个障碍它难以逾越。
第一,治理结构的障碍问题。对一般企业家而言,“主业”和“投资”在治理结构上很难做到平衡。基金的运作是以一个严格的分工、合理的利益安排、有效的制衡机制为导向,而大部分企业的运作通常是老板自己说了算,这样一来治理结构很难做到完善。而且,基金的投资运作本身是一种金融活动,这跟产业运作的游戏规则是不一样的。
而且这样做的规模也有限。企业自己的钱总是有限的,即使拿出100个亿,在资本市场也是沧海一粟,而专业的基金公司动辄就是上千亿。
第二,人才障碍问题,公司做“投资”很难做到职业化。企业的股权投资是企业家主导的,这很难做到商业化、职业化。而基金管理公司普遍采取合伙人机制,在基金管理中,人力资本是最大的投资,但在产业型公司,一般是资本主导的结构,不是人才主导的结构。这样的情况,就很难招到顶尖的人才。
第三,文化冲突问题。企业做股权投资,很难摆脱资本的意志,就是股东的意志,而且这个股东意志常常是单一股东的意志。投资活动和实业经营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一个人很难在两个方面同时杰出和超群。即使企业家可以“一心二用”,内部的文化也难兼容。
比如,一家服装企业做股权投资业务,就遇到内部摆不平的问题,生产工厂总经理的年薪是50万元-100万元,这已经是业界比较高的了。但是,投资公司总经理的年薪可能要1000万元。而且,生产型企业采取的固定上下班制度,而投资公司则是弹性工作制。这样,一系列的冲突就来了。
第四,实业出身的企业家如何在大牛市之后持续进行股权投资?实际上,二级市场的牛市、熊市对股权投资不存在直接关系。在牛市,人们看到二级市场的股票飞涨,大家就认为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也会产生高收益,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道理非常简单,当二级市场高的时候,一级市场也高,当二级市场衰的时候,一级市场也衰。
所以,牛市和熊市都不影响股权投资的操作,关键是取决于投资人对未来的判断,对这个产业前景的判断,以及对未来资本市场走势的判断。无论是专业投资人还是实业家自己投资,他们的核心武器都是判断力。
投资是世界上最简单的活动,但又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活动。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正是投资的魅力所在。
投资需要经验、需要智慧、需要机遇、需要胆量,这是对人性的终极挑战,投资永远是商业的王冠,对企业家而言,也是如此。
(卞华舵系中科招商投资管理公司董事合伙人、执行副总裁)
“主业+投资”热的背后
为什么这么多企业选择“主业+投资”模式?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必然选择?
实际上它较好地解决了中国企业界包括我们商学院教授多年来一直探讨的一个话题:一元化和多元化的矛盾。这个矛盾是一个死结,讨论很多年没有结果。有人说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有人说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中国目前比较成功的企业,大多数经历过多元化的尝试。
事实上,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不少企业多元化的尝试都成功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学界和企业界有很大的分歧。分歧在哪?多数教授认为企业应该走专业化的道路,但是很多企业家不以为然,并认为这些教授根本不太了解具体情况。但是,多元化在过去成功,并不代表未来会继续成功。过去多元化容易成功是因为机会太多,中国过去的企业发展是机会导向的,所以只要你有自己的资源,在别人还没有觉醒的时候,你就可以进入一个行业,而且很快就成功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多元化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灾难。这是因为,市场经济越成熟,对专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所有的行业越来越细分化、越来越专业化。
谈到一元化和多元化,对企业来说都存在着风险。多元化的风险主要有:资源分散、能力缺乏、企业文化冲突等。一元化也有风险,如:产业周期风险、产业天花板等。在这种情况下,多元化和一元化矛盾始终没有解决。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完善,企业有一个可以选择的模式就是在做好自己“主业”之后再做“投资”。“主业+投资”比较好地平衡了一元化和多元化之间的冲突。
“主业+投资”模式,应该是中国企业的方向,也是必然结果。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所谓“主业”,我们认为主要是这些企业家的产业理想;所谓“投资”,是在产业做好的基础上,企业家拿出一部分钱来去投资别的行业,去分享其他产业成长的成果。打个比方,“主业”是养儿子,其目标是传宗接代、基业常青。“投资”是养猪,其目标是养了之后再卖掉,然后重新再养一些猪,再去卖。这是两种不同的模式,主业是一枝独秀,基金是满园春色。参见图1
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有新的标准:在自己的主业上,最好要做到行业或细分行业的前五名;在股权投资上,你看到哪个赚钱,你就做什么。
“投资”和“主业”的区别在哪里?主业是企业控股,投资是参股,就是参与进去,这样的话,企业达到了三个目的:
1、企业家实现了产业的梦想,有自己的一个主业。
2、同时,又规避了风险,万一主业出现了问题,投资收益可以反哺这个产业。
3、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收益。
从一个长的周期来看,“主业+投资”模式能够形成良性循环,这个企业就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模式目前在中国,在法律和实践上都没有任何障碍。所以就注定了中国企业最后必然要走到这条路上,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能力走到这条路上。假如企业不走“主业+投资”模式,而是另开辟一个产业,也不是说绝对走不通,但会很难。根据资料分析,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70%是拥有一个主业、两个主业,也就是拥有两个以上产业方向的公司不足30%。这说明全球最好的公司也很难做到完全多元化。
中国正在进入这个阶段,就是各个行业都在进入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阶段,外行再想进入这个行业越来越难,所以,注定了企业很难跨几个行业成功。
“主业+投资”:破解产业之惑
“主业+投资”模式是一个战略,而这样一个战略形成,对优化中国产业结构意义重大。
我们衡量一个产业是否成熟,国际上有一个指标叫CR4前4位企业市场份额之和,就是一个行业的前4位大企业,要占这个行业的60%的规模,这个行业就会趋于稳定。中国现在的CR4是多少?在绝大多数行业 CR4就不到10%,也就是前4位最大的企业加在一起还不到10%,因此就会出现大量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这个行业充满了不稳定性,这个不稳定性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整个行业是无序的。因此有人戏称中国企业家最大的本领就是把赚钱的行业做成不赚钱。
“主业+投资”模式在实践上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把社会上所有的闲钱集中在一起,然后这些钱都可以向优势企业去投资,这样的话,随着基金量越来越大,必然会形成行业的整合。
举个例子,假如基金要投服装业,就会投中国服装业中的优势企业。这样的话,这些企业本来就有优势,然后再把闲钱集中到行业前几名,行业就会自动形成产业整合。换句话说,采取基金的方式,中国才能真正孕育出世界一流性的大企业。
不仅仅如此,基金总是流向成长性好的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它会形成一股自发的市场势力,优化产业结构。
投资基金有两种,一种是证券基金,主要是定向二级市场的买卖;一种是股权基金,主要是面向一级市场的投资。“主业+投资”模式是主做一级市场,就是做上市前的股权投资。在成熟的市场经济里面,股权基金和证券基金应该是大体相当,这个市场就比较健康。在中国,证券基金是股权基金的30倍,这很不正常。另一方面也说明股权投资市场方兴未艾,大有前途。
“主业+投资”模式主要是把钱直接投到一级市场,进行直接股权投资。在中国,直接股权投资行业有四个梯队:国家理财机器、自营直投及战略性合作投资基金、市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市场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参见图2)那么谈到股权投资,这里面又有一个概念,目前中国的企业融资30%是来自于直接融资,70%是来自于间接融资。所谓间接融资就是银行贷款,中国企业发展70%靠银行,也就是说我们老百姓把钱都存到银行去,然后银行再贷给企业。在美国,情况恰恰相反,企业发展70%是直接融资,30%是间接融资。所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做直接融资。就是企业缺钱怎么办?不去银行贷款,而去找私募基金,出让股权。
以前经济学上说,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这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今天,这个看不见的手就是基金。
“主业+投资”模式实际上对国家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问题的意义并不在于此,更大的意义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主业+投资”模式是保持国家金融安全,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战略路径。
企业的三条路径
在中国,“主业+投资”模式刚刚兴起,现在可以说还是在“沼泽地中前行”。因为基金运作的周期比较长,一般三五年是看不出来的。衡量一个基金管理公司运作得好不好,通常需要看20年。“主业+投资”模式现还处在一个不太成熟的阶段,也可以说处在一个混战的局面。
当企业选择“主业+投资”模式的时候,一般有三种操作模式:
一是自己做。比如像联想、复星、雅戈尔。都是自己组建一个投资公司,实际上是把投资公司当作基金来运作。
二是企业自己不做,委托给别人做。比如像远东委托中科招商。
三是把基金当作一种主业战略的延伸,比如,英特尔、思科等都有自己的投资部门。这种模式是配合企业自己的战略,企业要在上下游进行整合。实际上是把本企业的投资部的功能扩大化,把企业内部的投资部门变成一个独立的投资公司,从而配合主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兼并、收购、重组。
有的国有企业也有投资部,也是做这个事。比如一些航空制造公司,就设有这样的部门,围绕航空的上下游,进行产业内的一种整合。
最关键的是,“主业”跟“投资”如何取得一个平衡?
对于企业家而言,“主业”跟“投资”的平衡,就是要根据企业家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战略接受能力而定。
有时候,保持主业的健康发展是主要的,你不要把主业削弱了,完全做投资。如果它自己的主业还处在发展当中,而且这个主业本身就很好,这种情况下,企业手上有钱,可以扩大规模把主业做大做强,何必要做股权投资呢。当你的主业在一个很不利的竞争格局上面,企业则应该把更多的钱转过来做股权投资。
现状:走过沼泽地
目前,中国企业的“主业+投资”模式应该说是在“沼泽地中前行”,为什么呢?一个成熟的基金市场,有一些基本条件,目前仍不具备:
第一,法律体系不完备。中国现在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备,尤其是各种法规不配套。比如说关于基金的募集现在还主要是私募,股权基金还不能公募。对基金的监管,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办法。中科招商创新了一种模式,就是投资公司转化模式,解决了现有法律体系下基金运作的合规性问题。
第二,道德风险。中国的信用体系不完备,基金管理是一个委托代理制。对基金管理人如何有效地激励和约束是一个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当信用体系还不完备的时候,大规模发展还是受限制的。
第三,参与者不成熟。参与者是指所有参与人。一是投资者不成熟,投资者没有一个很健康、理性的投资心态。中国现在的投资人都是急功近利,渴望一夜暴富,带有强烈的投机性,他对风险的承受力是非常有限的。二是基金管理公司不成熟,信用和管理能力都有待提高和完善。三是中介机构不成熟,比如,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做的一些报告拿到国外就不被承认。
第四,退出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基金的运作和产业的运作不一样,产业是基业常青,基金的目的就是为了退出,国家要尽快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在中国,基金主要的退出通道就是二级市场,千军万马走这一个通道。中国所谓的资本市场应该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二级市场,就是我们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现在大概有1500多家,中国的企业上千万家,不可能都上市,如果上市我可以从二级市场退出来,但是我不上市怎么办?所以我们的资本市场要扩容,让更多的符合程序的企业上市。二要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目前中国有四大产权交易市场,我认为产权交易市场应该每个省会都有。
第五,专业人才匮乏。目前整个行业的专业人才还是严重缺乏,现在特别是对资本市场规则非常熟悉,尤其对国际资本市场非常熟悉的人才还远远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企业家的四个“投资”难题
在中国,不少实业出身的企业家都选择了自己亲自操盘基金的模式,尽管有一些成功案例,但它不代表未来方向,因为有几个障碍它难以逾越。
第一,治理结构的障碍问题。对一般企业家而言,“主业”和“投资”在治理结构上很难做到平衡。基金的运作是以一个严格的分工、合理的利益安排、有效的制衡机制为导向,而大部分企业的运作通常是老板自己说了算,这样一来治理结构很难做到完善。而且,基金的投资运作本身是一种金融活动,这跟产业运作的游戏规则是不一样的。
而且这样做的规模也有限。企业自己的钱总是有限的,即使拿出100个亿,在资本市场也是沧海一粟,而专业的基金公司动辄就是上千亿。
第二,人才障碍问题,公司做“投资”很难做到职业化。企业的股权投资是企业家主导的,这很难做到商业化、职业化。而基金管理公司普遍采取合伙人机制,在基金管理中,人力资本是最大的投资,但在产业型公司,一般是资本主导的结构,不是人才主导的结构。这样的情况,就很难招到顶尖的人才。
第三,文化冲突问题。企业做股权投资,很难摆脱资本的意志,就是股东的意志,而且这个股东意志常常是单一股东的意志。投资活动和实业经营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一个人很难在两个方面同时杰出和超群。即使企业家可以“一心二用”,内部的文化也难兼容。
比如,一家服装企业做股权投资业务,就遇到内部摆不平的问题,生产工厂总经理的年薪是50万元-100万元,这已经是业界比较高的了。但是,投资公司总经理的年薪可能要1000万元。而且,生产型企业采取的固定上下班制度,而投资公司则是弹性工作制。这样,一系列的冲突就来了。
第四,实业出身的企业家如何在大牛市之后持续进行股权投资?实际上,二级市场的牛市、熊市对股权投资不存在直接关系。在牛市,人们看到二级市场的股票飞涨,大家就认为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也会产生高收益,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道理非常简单,当二级市场高的时候,一级市场也高,当二级市场衰的时候,一级市场也衰。
所以,牛市和熊市都不影响股权投资的操作,关键是取决于投资人对未来的判断,对这个产业前景的判断,以及对未来资本市场走势的判断。无论是专业投资人还是实业家自己投资,他们的核心武器都是判断力。
投资是世界上最简单的活动,但又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活动。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正是投资的魅力所在。
投资需要经验、需要智慧、需要机遇、需要胆量,这是对人性的终极挑战,投资永远是商业的王冠,对企业家而言,也是如此。
(卞华舵系中科招商投资管理公司董事合伙人、执行副总裁)
寻找一家公司去收购,很像约会——在行动之前,你必须先调查对方。您怎么知...
Chas Edwards警告说尽管小型目标非常有效,但是将定位瞄准更广泛的受众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