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中国在通胀问题上不能只顾眼前
字号:

类别: 管理环境 时间: 2009-09-04 来源:中国企业家

标签:通货膨胀

  【《中国企业家》网站专稿】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在即,虽然官方此前公布的主要议题是党建工作,但在当前形势下,对宏观形势和政策进行分析并定出大政方略,相信也是此次会议的要点。

  在这个敏感时刻,针对宏观政策的博弈已经开始了。一个迹象是,最近围绕通胀的争论再度激烈。由于对通胀的判断直接关系到未来宏观政策的调整,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张弛,关系到企业金融环境的松紧,关系到资本市场的涨跌,因而成为各方博弈的焦点。

  关注中国通胀的不仅是国内市场。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日前在北京表示,“中国在经济危机的‘狂风巨浪’中稳步前进。通过大规模刺激经济和加大贷款力度,中国保持了高增长速度,为全球经济显露出的复苏迹象做出了贡献。中国2009年全年增长速度预计将接近8%。”他还强调,中国当前不会出现通货膨胀,此时中国“收回”经济刺激措施还为时过早。佐利克的看法代表了美国的看法,也代表了发达国家的期望,中国不能在全球拯救经济危机的协作中率先撤退。基于此,他们认为中国当前不会出现通胀,面临的通胀威胁是微不足道的。

  国内对于通胀的看法分歧更大。日前,《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国内某著名学者的文章,该学者认为,近期国内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我们自身因素形成的,“我们的市场有能力来调节它”。在他看来,农产品价格上涨不能等同于通胀,甚至这种预期都是有害的。因为“一旦人们按照自己想当然的通胀预期方向采取保值行动的话,那么,我们自己的过度提前消费和保值性的投资行为就会创造出通胀的结果”。这位学者继续强调,“不能排除,一些拼命兜售‘通胀’故事的机构和个人,实际上是想利用大众非理性的行为来谋取自己的暴利。对此,政府要在各个市场,对哄抬价格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管和严厉的打击。”

  这种对通胀预期的批判让人惊讶,而官方媒体对此的传播也是颇有深意的。在当前形势下,决策层对于通胀问题似乎不太愿意多讨论,因为他们担心讨论通胀会在市场上形成紧缩预期,对当前脆弱的复苏造成压力。据称,在较早前的一次高层内部会议上,国务院官员已经明确表态,不会根据通胀预期来进行决策。这等于是质问担心通胀的学者们:这种担心是不合时宜的,也不会列入公共政策的考虑之中。

  我们想再度强调的是,通胀预期并非凭空而来。为应对金融风暴,全球央行大放水,中国财政、货币政策一起大开闸门,全球流动性极度过剩,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这是不言自明的。美国人现在任由流动性泛滥,是因为美国作为受金融危机创伤最深的国家,它目前没有选择。但与中国不同的是,通胀在美国是可讨论的,而且美国决策机构已经在很认真地考虑未来的通胀问题。现在与中国达成默契,不断提醒中国不要撤出刺激政策,这都是在美国缓过气来之前的策略。

  在中国,上述“通胀预期有害论”,恰好暗合了中国政府的短期政治考虑,也切合了一部分利益集团的投资利益。中央的屡次表态,已经为短期政策定下基调,没有讨论的空间。但对于中长期政策,我们不能忽略通货膨胀来临甚至恶化的可能。现在已有一些信号值得警惕:一方面国内的资产价格被流动性推动上涨,股价和房价近半年的大涨就是典型例子;另一方面,国内基本生活用品的价格,也抢在CPI仍然为负时开始上涨,而且有蔓延之势。这其中藏着一种危险的情景:当实体经济还未真正好转、老百姓收入水平还未提高时,流动性推动的通胀已经传导到基本生活中。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它必然要有前瞻性,必然要注重战略层次。在我们看来,对未来中国通胀的关注,这是一个大目标。我们不仅要关注当前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还要关注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社会稳定。否则,中国的很多政策可能只有五年的眼光。

  【《中国企业家》网站专稿】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在即,虽然官方此前公布的主要议题是党建工作,但在当前形势下,对宏观形势和政策进行分析并定出大政方略,相信也是此次会议的要点。

  在这个敏感时刻,针对宏观政策的博弈已经开始了。一个迹象是,最近围绕通胀的争论再度激烈。由于对通胀的判断直接关系到未来宏观政策的调整,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张弛,关系到企业金融环境的松紧,关系到资本市场的涨跌,因而成为各方博弈的焦点。

  关注中国通胀的不仅是国内市场。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日前在北京表示,“中国在经济危机的‘狂风巨浪’中稳步前进。通过大规模刺激经济和加大贷款力度,中国保持了高增长速度,为全球经济显露出的复苏迹象做出了贡献。中国2009年全年增长速度预计将接近8%。”他还强调,中国当前不会出现通货膨胀,此时中国“收回”经济刺激措施还为时过早。佐利克的看法代表了美国的看法,也代表了发达国家的期望,中国不能在全球拯救经济危机的协作中率先撤退。基于此,他们认为中国当前不会出现通胀,面临的通胀威胁是微不足道的。

  国内对于通胀的看法分歧更大。日前,《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国内某著名学者的文章,该学者认为,近期国内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我们自身因素形成的,“我们的市场有能力来调节它”。在他看来,农产品价格上涨不能等同于通胀,甚至这种预期都是有害的。因为“一旦人们按照自己想当然的通胀预期方向采取保值行动的话,那么,我们自己的过度提前消费和保值性的投资行为就会创造出通胀的结果”。这位学者继续强调,“不能排除,一些拼命兜售‘通胀’故事的机构和个人,实际上是想利用大众非理性的行为来谋取自己的暴利。对此,政府要在各个市场,对哄抬价格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管和严厉的打击。”

  这种对通胀预期的批判让人惊讶,而官方媒体对此的传播也是颇有深意的。在当前形势下,决策层对于通胀问题似乎不太愿意多讨论,因为他们担心讨论通胀会在市场上形成紧缩预期,对当前脆弱的复苏造成压力。据称,在较早前的一次高层内部会议上,国务院官员已经明确表态,不会根据通胀预期来进行决策。这等于是质问担心通胀的学者们:这种担心是不合时宜的,也不会列入公共政策的考虑之中。

  我们想再度强调的是,通胀预期并非凭空而来。为应对金融风暴,全球央行大放水,中国财政、货币政策一起大开闸门,全球流动性极度过剩,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这是不言自明的。美国人现在任由流动性泛滥,是因为美国作为受金融危机创伤最深的国家,它目前没有选择。但与中国不同的是,通胀在美国是可讨论的,而且美国决策机构已经在很认真地考虑未来的通胀问题。现在与中国达成默契,不断提醒中国不要撤出刺激政策,这都是在美国缓过气来之前的策略。

  在中国,上述“通胀预期有害论”,恰好暗合了中国政府的短期政治考虑,也切合了一部分利益集团的投资利益。中央的屡次表态,已经为短期政策定下基调,没有讨论的空间。但对于中长期政策,我们不能忽略通货膨胀来临甚至恶化的可能。现在已有一些信号值得警惕:一方面国内的资产价格被流动性推动上涨,股价和房价近半年的大涨就是典型例子;另一方面,国内基本生活用品的价格,也抢在CPI仍然为负时开始上涨,而且有蔓延之势。这其中藏着一种危险的情景:当实体经济还未真正好转、老百姓收入水平还未提高时,流动性推动的通胀已经传导到基本生活中。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它必然要有前瞻性,必然要注重战略层次。在我们看来,对未来中国通胀的关注,这是一个大目标。我们不仅要关注当前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还要关注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社会稳定。否则,中国的很多政策可能只有五年的眼光。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