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五条中国汽车的“未来之路”
字号:

时间: 2009-09-10 来源:中国企业家

标签:企业战略

中国近几年来小排量汽车的销量增速迅猛,但目前国内生产小排量车型的汽车厂商都无法达到平台化的要求 

经过金融危机的一番洗礼,跨国汽车企业原先采用的传统汽车商业模式已经难以生存。而经过与国际领先汽车企业的合作、模仿和购买使用过程,中国汽车企业不断积累技术经验,一些已建立独立自主开发能力,比如整车制造商奇瑞、比亚迪和零部件商万向。此外,中国在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领域具有绝对领先优势,向西方发达国家的汽车行业提出挑战,中国汽车企业现在完全具备了“逆势超越”的优势。

从市场方面看,今年上半年,中国的汽车销量已经超越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除此之外,中国仍然拥有大量的未被开发的消费者群体。可以说,在未来510年之间,中国汽车市场将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并从规模上引领全球汽车业。

然而,在乐观的同时,任重而道远的中国汽车企业,尤其是运筹帷幄、掌舵汽车企业的企业家们,也不能忽视汽车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首先,中国汽车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以及产品研发能力。企业对汽车核心零部件进口依赖度高,因此急需增强核心零部件(如发动机和变速器)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的汽车合资企业自主研发的车型寥寥无几,开发的不多的几个车型也隶属于合作品牌的全球平台之下。而那些拥有自主品牌车型的本土厂商,产量却远未达到平台化的要求。

举一个例子,广州汽车目前已经开始在广州建厂,计划生产自主品牌汽车,年产量在10万辆,预计将在2010年建成。但问题是,广汽在过去两年展出的概念车型没有明确的产品定位,也没有明确将凭借何种技术优势进入细分市场。

广州汽车具备充足的现金流,2008年企业收入达1125亿元人民币,成为了三大汽车公司之后的国内第四大汽车厂商。但中国汽车业的发展路径悲观地表明,尽管能通过与世界一流的外国汽车厂商合资而轻松赚到利润,本土汽车公司却并不能够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当地市场的领导者。除非广州汽车能够制定明确的、重点突出的战略,想清楚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否则投入的那些资金很可能是打水漂了。

另一方面,中国汽车的质量与国际标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汽车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其是否能同时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和当局的质量监管要求。中国的汽车企业能够非常快速地学习汽车装配流程,但其弱点在于,虽然汽车生产技术提升迅速,却仍然没有达到在世界成熟市场上竞争所需要的世界级的标准。

中国汽车企业还有一个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是结构性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由于主流厂家纷纷扩张产能,到2010年,国内14家主流汽车企业的产能储备之和将高达1582万辆。随着各大企业汽车产品的系列化、新车型的频繁推出,目前几乎每个细分市场都挤满了不同厂家的众多车型,几乎每个价格区间都分布着众多的竞争者。以前的市场格局和产品定位是合资车厂生产中高端车型,而本土企业生产中低端车型、小型车。但目前的变化是,外资车“往下沉”,开发小型车、中低端车;而国内企业“往上走”,开发中高端车。这意味着国内外汽车厂商之间的“红海”竞争正在加剧,并且很可能会引发价格战。(见图2

我们认为,要能把握先机,赢得未来,中国汽车企业CEO需要高瞻远瞩,建立的几个关键性战略。

路径

建立低成本的小排量汽车平台。目前小型车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企业的发展方向,博斯公司的消费者调查显示,受油价波动、交通拥堵及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车身灵巧、经济省油的小型车逐渐成为市场新宠。戴姆勒、丰田、通用等跨国汽车企业已经相继推出小型车生产计划。从2008年开始,国内合资汽车企业和自主汽车企业都开始集中开发小型车,广汽本田从雅阁转型到锋范,广汽丰田从凯美瑞直接降到小排量的雅力士,另外比亚迪的F0和吉利的熊猫等车型,也让中国的自主品牌重新回到微型车领域。

尽管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中国近几年来小排量汽车的销量增速迅猛,但目前国内生产小排量车型的汽车厂商都无法达到平台化的要求。一些厂商如比亚迪、奇瑞等往往主要关注在时尚和功能性的客户诉求,从长期而言很难建立可持续品牌优势。另外,一些小排量车型在小车市场开拓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优质和安全等方面仍然有差距。

路径

系统地并且逐步地往高端转移,建立品牌金字塔,并首先建立一到二个真正成功的高端车型。尽管很多国内的汽车企业高调宣布要进军高端市场,打造高端品牌,但目前国内市场上还没有真正成功的高端汽车品牌。高端品牌的铸造需要时间和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国本土汽车企业要想在高端车市场上取得成功,必须确保汽车产品质量无可争议并且稳定。同时,要让品牌形象得到目标客户群的认可,建立并宣传产品独一无二的“卖点”。另外,在汽车产品配置和设计风格上也要体现这个品牌的精髓。

新能源汽车领域尚未出现相应的市场领导品牌,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此举抢占先机,打造品牌形象,进而提高品牌溢价,目前国内自主品牌的车型品牌溢价能力普遍不高。另外,要能在工程方面(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制造方面)保证高端车的高品质。在渠道建设方面,高端车的渠道以及经销商的服务都要更为健全,因为毫无疑问,高端车的消费者更讲究服务感受。

路径

加大在新能源技术上的投资,加强外部合作。新能源技术方面的开发是所有中国厂商真正实现长期战略跨越的关键,但在这方面投入的巨大、技术方面的不确定性和复杂程度,和生态体系中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协调合作等等往往是单个汽车厂商不熟悉和完全掌控的。就目前国内的新能源车研发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瓶颈,比如电池寿命短,更换成本高,电动车空调容易出现问题,开发资金投入巨大,售价较高,市场回报短期内不明显等问题。

我们的建议是,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全社会和第三方的资源,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合作体系,包括和其他厂商在关键部件,如电池方面进行合作,甚至可以考虑是否和政府合作建立专门的产业基金,以“孵化器”的形式和国内外一流的VC/PE一起投资有潜力的本土创业企业,在创造高投资收益的同时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路径

中国汽车企业的领导者们应思考如何建立自身的核心能力和团队,其中包括挑选真正有实战能力的领军人员。汽车企业要在体制允许的前提下搭建人力资源发展的平台,并以此吸引一批主要的开发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产品推向市场,并形成系统化的开发体系。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需要给核心管理团队一定的股份激励。

路径

关注目前市场上战略合作和收购方面的机会。有实力的汽车企业可以考虑一些在此次危机中受重创、集团财务上有较大压力但又有现成小车技术的公司,比如日本的三菱(Mitsubishi)和铃木(Suzuki)。中国市场的战略意义对其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而并购成功的关键是国内的汽车企业如何找到合适的模式来形成共赢的局面。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

    暂无相关视频

扩展阅读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