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的一切都关乎态度。这是起点。态度错了,基本上就输了。能挽救你的人几乎就没了,除了你自己,但还是得让人看到你新的态度。
开放的社会里不可以再有霸权,更不可以有恶霸。因为开放的社会和民主的互联网空间给了所有人发声的可能;而所谓人间道德,就是循着一个基本的大规大矩,你不可以离开太远。要相信公众,你还是要坦诚。这方面的正反例子,多到不胜枚举。
你看那一年联想裁员,轰轰烈烈的舆论都在一个时刻迅速安静。那个时刻是柳传志代表联想出来给了个“态度”。针对当时因那篇著名的《联想不是我的家》提出的重要观点,柳传志说,的确是有一部分领导犯的战略性错误让员工承担了,由衷地向他们说“对不起”。这让柳传志这个中国企业界的杰出领袖非但没有受到诟病,反而赢得了公众舆论的尊敬。当然,他更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联想品牌的声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至今仍找不回“态度”的百度,一直迷失在舆论的漩涡里出不来,迄今为止,我们唯一知道的来自李彦宏的“态度”竟然是通过副总裁的嘴告诉媒体:“他认为,这件事要做结论还为时过早”。所以,你看到了“风”一直会刮,不会停,直至那个“态度”出现。
就在写这篇文章时,一个让更多人有些错愕的风波刚刚上演。一家企业把《第一财经日报》的一位记者和分管编委告上法庭,索赔金额是3000万人民币,而且法院已经接受财产保全申请,查封了被告人包括房产和汽车在内的私有财产。人们之所以错愕主要是由于两点:一是索赔金额巨大;二是诉讼对象是个人而不是当事人的工作单位。在我看来,这也是一个关于“态度”的典型事例。这个态度的起点是,“我”没打算做受人尊敬的企业。就我们看到的公开资料而言,这家企业至少并不准备把自己往公众认为的好企业方向上引领,给人的感觉是“无所谓”。事实上,从苹果电脑公司对这家为其代工iPod的工厂的调查结论看,确实有一些行为违反苹果对加工厂的规定,特别是超时加班问题。即使工厂自身承认的事实也不值得拿出来如此堂而皇之地骄傲。所以官司的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家企业及其背后的投资人输掉了令人尊敬的形象,让人不敢再给予其好的期望。
但态度之后往往就是逻辑,也许这个逻辑就是,他们知道,最后的结果极有可能会以和解结束。但这可以大大地“教育”一下记者。不要轻易碰我,碰我,我就以法人的身份对你们个人采取这种法律行动,让你尝试一下巨大压力的滋味。从刚刚看到当事人之一的报社编委在网易上的访谈内容来看,这个目的好象是达到了。当事人称“心情一直很压抑,心理上的压力总是很大”。这个逻辑背后的逻辑就更耐人寻味,这家企业的背后投资人是台湾首富。当下的台湾仍属敏感的政治地带,走到深处,可能会涉及更多可以扩而大之的话题。也许还有这家企业对当下中国媒体环境的一个判断。中国媒体的双重身份已空前显现,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竞争格局也日趋明显。所以至今我们看到其他媒体对此事都基本处于息声状态。但是回到本文的基本议题上去,这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互联网提供了更多发声的平台。可以判断的是这家企业和他背后的投资人会输掉舆论,会成为公众舆论不折不扣的失败者(除非现在的被告者有过激的非理性行为出现而导致事态改变方向)。也许这些本就在当事者的判断之内。问题是他们在乎声誉吗?也许这家企业会想,本来嘛,我一直做代工的,没想让哪个在互联网发声的人从我工厂里直接买东西。除非你有本事把舆论弄得足够大,大到苹果还有其他几个国际大品牌都不好意思在我这儿加工产品的程度。这时候我才在乎,而这恐怕你们就必须声称,并且真正地采取行动,不买或者退订你们原本热爱的那些品牌产品。
这一天会来吗?
张中锋:Mediabank盈媒社首席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