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财经>投资战略> 文章页
新规则下的玩法 光伏产业再掀投资潮
字号:

类别: 行业 时间: 2009-09-23 来源:英才杂志

标签:光伏业 投资

经济危机对中国光伏行业的大洗牌,让不少“满腔热血”却“两头在外”的代工型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着生死困局。

真是风水轮流转。

当初那些因为“得硅者得天下”赢。

得第一轮赛跑的光伏企业,如今却因为“高价囤硅”日子最不好过。

2009年,多晶硅市场供过于求,硅料资源不再是壁垒,游戏规则改变了。

新规则总会把一些不合格的“玩伴”淘汰出局。

经济危机对中国光伏行业的大洗牌,让不少“满腔热血”却“两头在外”的代工型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着生死困局,“国外市场萎缩,国内市场再不启动,会死掉很多光伏企业,对于大多数光伏企业来说,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是最难熬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常务理事、天威英利(YGE. NYSE)首席战略官马学禄对《英才》记者说。

另一方面,新规则下,除了那些应变能力强的大牌企业早已将发展的触角伸向国内和国际光伏市场,还会有一批新“玩伴”催生出来。

2009年7月19日,专注于光伏装备制造的精功科技(002006.SZ)与宁夏一家光伏企业签署了相关多晶硅铸锭。

炉产品供货合同,总计人民币1.02亿元。“精功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仅仅是铺点就铺了15家光伏企业。现在到精功来考察和洽商的机构越来越多了,他们代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精功科技董事长孙建江说市场是否好转,设备先知。

这边厢还在苦苦挣扎着,那边厢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在联想投资执行董事王俊峰眼里,光伏产业最坏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联想投资的下一步,就是投资一家薄膜生产企业。更多的风投陆续加入进来,有业内人士断言,2009年将是光伏产业的井喷年。经历了金融危机前后“冰火两重天”的光伏产业,似乎又开始了下一轮的投资潮。

机遇总是与挑战同在,如今的光伏企业仍然命悬政策一线。

由于光伏产业政策的缺位,2008年以前的中国光伏发电应用还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形成了生产大国、消费小国的产业格局。2009年3月以来,财政部推出的一系列针对光伏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标志着中国光伏产业政策将逐渐补位。

马学禄却认为,企业更需要的,是可操作性的政策落实,“政府应该算笔账,宁可现在的政策力度大一点,国内市场启动早一点,让外国市场培育起来的中国工厂,借机成长起来,而不是死掉。”

“政策后面是什么?是传统能源跟新能源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是一种利益的博弈,需要国家从更高的层面进行协调。”孙建江对政策的理解更加直接。

事实上,政策扶持之所以是光伏产业发展的基石,其商业逻辑在于,只有以政策保证或提升光伏电站或业主的内部回报率(IRR),光伏项目才可能商业化运作。

这个行业的利润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了,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

[天威英利 产业政策需要可操作性]

政策的具体落实有一个周期,光伏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信心,更需要操作性强的细化政策。

熟悉行业内情的人都知道,天威英利非常“凶悍”。

金融危机下,世界上首轮光伏降价,由英利率先发起;《洛阳宣言》定下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到2012年实现“一元一度”发电的目标,而英利表示,这个期限可以提前到2010年。
和不少光伏企业对规模、行业地位等显性目标的追求不同,英利的短期目标是,在晶硅光伏行业,“基本上”要有一个制订价格的话语权。“完整的产业链、低成本、严格的质量控制、大团队的技术创新”,这是天威英利获取定价权的资本。

在马学禄看来,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市场环境有两方面亟待突破:配套系统的建设和政府的宏观调控。

“如果说光伏组件这块的生产商在吃萝卜白菜,那么生产逆变器和输配电这些配套系统的还在吃鲍鱼呢。”马学禄用这样的话来形容配套系统生产商的利润。

要建一个太阳能光伏电站,必须包括光伏组件(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组件等)、逆变器和输配电设施、电站建设安装和土地几个部分。“目前我们的光伏产业,组件发展得很快,但是系统却没有跟上。至去年底,国内所有的大小系统全算上,才安装40兆瓦,而国际上是16G瓦(1G瓦=1000兆瓦),差距太大了。”

马学禄初步判断说,国内系统产业的发展程度只相当于组件发展程度的百分之一,中国光伏行业大规模降价的潜力,在系统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欧洲目前生产1瓦光伏电站的配套系统成本约需9元人民币,而中国现在生产1瓦光伏电站的配套系统成本在10元—20元之间,其中屋顶系统价格高,而荒漠电站的配套系统成本低。按照中国的人力物力水平,配套系统的成本降到6元完全可以做到。

博客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财经大盘

Star Talk专家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