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歇了两天病假,再去上班,老板激动不已:可算把你盼回来了!
可不,她是办公室里的重臣,是老板仰仗的得力干将。只要有她在,那些纠缠不清的合同纠纷,那些刁蛮多事的客户代表,那些冗长枯燥的文案报告,似乎总能轻易搞定。无论是上司还是同事,只要遇到棘手问题,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扔给她处理——似乎,这早已经成了习惯。
嗯,只要我来上班,家里的大骡子大马就都可以歇了。她暗暗自嘲,一转身,留给情绪高涨的老板一个酷酷的背影。
她对自己的职场状态早就心生不满了。凭什么啊,同样资历和级别的同事们总能分配到一些简单轻松的任务,而她却不得不时刻准备着去完成无数高难动作,并被寄予厚望,稍有差池,就好像对不起全世界一样。
一开始她非常享受这种被同伴倚仗的感觉:不管什么事,她的意见总是最值得参考的;别人搞不定的,她一出手便能迎刃而解。可渐渐地,这种孤胆英雄式的快意变成了苦乐不均所带来的不平衡感,一天甚于一天。
有人推荐她看《附言,我爱你》。电影里,霍莉的幸福婚姻被丈夫格里的病故打碎了。没有了格里,霍莉的世界坍塌成一片废墟,甚至失去了勇气和信心。
职场上的她和婚姻中的格里一样,在一份关系中占据着主导位置,他们不约而同地被别人依赖——或者在行为上,或者在情感上。他们不能有任何闪失,因为那些在他们庇护下的人们会说:“要是你……,我怎么办?”
可是,哪里有什么天长地久?她恍然大悟,原来职场和婚姻一样,可持续发展的相处之道是合作而非依赖。一份关系一旦陷入了某种“非你不可”的模式,就势必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她决定自救,向格里学习。
电影里,处于崩溃边缘的霍莉隔段时间就会收到一封信,这些都是格里在去世之前写好的。在信中,格里鼓励霍莉去参加聚会、去长途旅行、去和其他男人相处,去尝试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每收到一封信,霍莉的生活就向前迈进一大步,渐渐地,她走出了忧伤,开始重新拥抱生活。
她也开始了在办公室里的尝试——
周一的策划会,无论是衣着还是座次,她都刻意让自己保持低调,坚决不做长篇大论,坚决避免一锤定音式的总结陈词,把更多的发言机会留给别人,自己只是做些补充。
老板让她领衔做个方案,还没等小组开会讨论呢,她就习惯性地噼里啪啦敲起了键盘,一会儿工夫就见了雏形。她对着电脑屏幕骂自己手快,一狠心,把几千字的东西拖进了垃圾箱。
一个财务报表耽误在同事手里,人家是上游环节,她是下游,说好了中午12点交接,都下午3点半了,还差一个尾巴。要是以前,她一准儿主动留下来加班,最大限度地压榨自己;可这次,她跑去找老板商量:别人拖了我的时间,你看能不能晚些交活儿?
这就是所谓的职场逃脱术,它决不是甩手撂挑子,也并非不负责任地偷懒讨巧,而是从强势主导的位置上走下来,适度退让,留给别人一个发挥的空间,也留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职场从来不是好勇斗狠的地方,大包大揽的工作方式只会让人更快地陷入倦怠。如果你真的成了办公室里的壮劳力,不妨自我审视一下,并且找个机会脱身——把成长的机会也留给老板和同事们一些吧。
因为,一个健康的职场生态环境应该是,离开谁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