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所周知,马斯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第一个是生理需求;第二个是安全需求;第三个是归属感;第四个是尊重;第五个是实现价值。归属感是什么?有归属感的时候不知道,没有归属感的时候才感到它的可怕。举一个例子,对一个小朋友最厉害的惩罚是什么?就是“俺们不带你玩儿了”——而且大家小时候有可能有过这样的记忆或受到过这样的威胁,不是吗?
再比如,前段时间——德鲁克的去世令人遗憾——但他在晚年做出了他人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把自己最后的16个月交给埃德莎姆——那位因《麦肯锡传奇》而成为美国管理咨询界翘楚的传奇女子来协助整理自己的最后感言——这次授权是大师一生中最后的一项管理。其成果成为了德鲁克的“第40本书”,也是唯一一本并非由他本人亲自执笔撰写的著作——这就是管理,借助别人的合作完成自己的意愿。
但不单单是大师注重团队管理,我们晓得——在美国,团队已经在各种各样的组织中得到认可。有人在不久前做过调查,80%的《财富》500强企业都有一半或者更高比例的员工在团队中工作。此外,68%的美国小型制造企业在其生产管理中采用团队的方式。
我们同时也在各种管理书籍、网站、杂志、报纸上经常看到团队——到底团队是什么呢?团队的概念是什么呢?谭小芳老师认为:“团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集体,其成员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有动态的相互关系。一般说来,“团队”具有以下特征:1、团队一定至少有两个成员;2、团队的规模必须有所限制,以确保所有成员之间都充分了解并且互相发生影响;3、团队成员之间互相依赖的最低限度是:一个成员的决策和行为会被团队其他人重视;4、团队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或者延续至可以预期的将来;5、在团队中,集体的业绩成果要远远高于每个人所付出的总和。
形象地讲,一个团队就像一窝蜜蜂,每个蜜蜂都有它所属的蜂巢。蜂群当中都有蜂王,有兵蜂,有工蜂,分工不同。我们拿蜂王来说,正好应了一句《蝙蝠侠》中说的——你的能力越大,你的责任越大。蜂王看似在整个蜜蜂的组织中权力至高无上,享受着荣华富贵,但我们是否看到了它必须拖着臃肿的身体,它必须繁衍后代,它没有自由,它不能离开它巢穴半步,尽管有那么多蜂伺候它,我想没有几个人愿意当这种“倒霉”的大肚子蜂王。我想借此表达的意思是:每个人在团队中的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什么人能够把自己的利益高于整个团队,大如一个团队的最高首领,小如一名普通的操作工,离开了团队都将一文不值。
团队有几个不同的类型。主要有四种典型的团队:1、问题解决型团队:来自同一部门的5到12名员工,每周聚在一起几个小时来探讨如何提高工作质量、效率或者改善工作环境等等;2、自我管理型团队:10-15名成员,履行其上级交给的任务;3、多功能团队:由相同技术水平但是不同工作领域的人组成团队来完成一项任务;4、虚拟团队:团队的成员是分散的,但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联系在一起来完成某一任务。
众所周知,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组成的协作整体,经过优化设计后,整体功能能够大于部分之和,产生l+l>2的效果,这已成了人们的共识,因此,它不仅被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所重视,也被每一个优秀的员工所认同。作为企业的一分子,一个优秀的员工能自觉地找到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能自觉地服从团体运作的需要,他把团体的成功看作发挥个人才能的目标,他不是一个自以为是、好出风头的孤胆英雄,而是一个充满合作激情,能够克制自我、与同事共创辉煌的人,因为他明白离开了合作,他将一事无成,而有了合作,他可能与别人一起创造奇迹。
美国著名管理咨询专家帕特里克•兰西奥尼就曾经通过调查了解到:尽管《财富》500强中有超过1/3在自己的网站中公开宣称团队合作是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但实际上只有很少的企业真正理解和在行动上支持团队合作。企业培训讲师谭小芳在培训和调研过程中发现——尽管大多数管理者都公开宣称信奉团队合作,但可悲的是,真正在企业中实现团队合作的人寥寥无几。相反的,很多人却常常自觉不自觉的在企业中制造勾心斗角和部门间各自为政的环境。如果说团队合作的好处很多,但实现起来却有这样那样的困难。
在这里提出几种方法鼓励团队合作:
第一种方法是增强大家对团队的认同感。例如,团队成员对于自己是团队一员感到自豪。如果团队成员有“我们风雨同舟”或“我们共命运”的感觉,将会对促进团队合作非常有利;
第二种方法是要让每个团队成员认识到他们之间和协作以及贡献对于团队获得成功是至关重要的。换句话说,没有他们的贡献,团队将会以失败告终;
第三种方法,让每位团队成员的贡献都是可以衡量的,每个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谁做了什么,而且每位成员都对他的行为负责;
第四点,提高成员之间面对面沟通的机会,让每个人明白对于团队而言什么是重要的,合作和不合作的结果分别是什么样的。
最后,可以在团队之间建立一种比赛的气氛,以促进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或者制造一种来自团队外部的挑战,让团队成员必须互相合作才能战胜它。
“感恩•知足•珍惜”,面对这种和企业、和社会、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归属感,我感受到了人生真正的价值感,这也成为一种支持我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为团队付出的动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