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看待完成取证
(1)通过认证并不表明管理体系中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国际标准管理体系审核是对企业现场及体系要素的抽样检查,根据抽样检查的结果来判定企业的国际标准管理体系合格与否。这必然具有一定的风险:一类是可能把合格的企业判为不合格(生产者风险),一类是可能把不合格的企业判为合格(消费者风险)。我国国家国际标准管理体系认可委员会(CNACR)制定的《多现场供方国际标准管理体系认证指南》(CNACR—420:1996)远的科学的现场抽样方法,也可能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因此,在认证审核中,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审核员都会反复声明,他们的审核是抽样调查,没有抽到的部门或要素不一定不存在的问题。那么,仅仅以认证审核中出现问题多少来判定部门的质量管理水平或要素的受控状态就可能出现误导,就会因为没有查到这个部门或要素而掩盖这个部门或要素存在的问题。
因此,企业对自己的国际标准管理体系运行状况应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认证机构查出的问题固然是问题,没有查出的问题同样是问题,都应当认真对待、彻底纠正,判断的国际标准管理体系只能是GB/T19001-GB/T24001族国际标准管理体系。更何况,随着科技的进步、环境条件的变化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企业的国际标准管理体系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国际标准管理体系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国际标准管理体系将永远处在一种动态发展状态。认为通过了认证,国际标准管理体系的一节问题都解决了,甚至认为原来存在的问题也不存在了,只能是自欺欺人,不利于不断提高企业国际标准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2)应当瞄向更高阶段的质量管理目标
企业完成取证,标志着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即使完全达到了GB/T19001-GB/T24001国际标准管理体系的要求,也只能说明企业的质量管理刚刚达到初段水平。按照国际上的普遍认识,质量管理的更高阶段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和“国家质量奖”。企业经过1~2年的努力可以通过认证,但经过3~5年的努力未必能获得质量奖。国外凡是有成就的企业,在完成国际标准管理体系认证(注册)之后,都在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我们的企业决不能只满足于通过认证,而应当把眼光瞄向更高的质量管理目标。
(3)质量认证的目的应落实到提高产品质量上
企业贯彻GB/T19001-GB/T24001国际标准管理体系,建立国际标准管理体系,完成质量认证,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向顾客提供有可靠质量保证的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加企业的效益。因此,搞形式主义、搞时髦,就会使企业误入为了认证而认证的歧途,失去了贯标和完成认证的意义。即使有的企业在质量认证中为应付检查偶然出现过一点弄虚作假,在认证过后也必须认真进行反思,搞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切实找出在贯标、执行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中存在的问题,真正使国际标准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起来。国际标准管理体系是否适宜有效,关键要看国际标准管理体系能否对影响产品质量的第一个要素进行有效控制,能否发现和纠正各种可能的(包括潜在的)发生不合格的因素,能否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企业应当抓住这一关键,正确运用这个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这个体系,最终达到促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