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上海还是一个颓唐的城市,有大把无法功利的时间,大把沉默的记忆,在港口多云的天空下,到处能看到历史对接时讥讽的微笑。我因为它的颓唐和那些反讽的机锋而喜爱在那些街区漫游,如同一个拾荒者,捡拾散落四处的沧桑。它们如同雨后地上留下的水洼,断断续续地倒映着遥远的蓝天白云,我最难忘那含蓄的距离。在我心里,那就是上海这旧通商口岸城市的动人之处,它脂粉与污秽下带着体温的真实肌肤。”,这是称之为“海派文化的阐释者”的著名女作家陈丹燕在《上海的风花雪月》中描述的上海。
曾经有记者问著名女作家陈丹燕:“您是如何理解海派文化的?您觉得上海与中国其它城市的不同是什么?”?
陈丹燕回答说:“上海表面上确实非常物质,很浮华,有好多因为过多机会而带来的忙乱,但它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让我很喜欢。上海其实挺惆怅的,表面上也许看不出来,我们要慢慢地看它。上海是一个没有根的城市,它既不属于传统的东方城市,也不是一个西方城市,它没有归宿。我个人很喜欢这种感觉,因为它很合乎现代人对自己的感受。和苏州、杭州这些江南地方比起来,上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从来就很弱,它拥有更多的是市民文化,但在我们普通的概念中,市民的文化不是中国的传统。上海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生机和机会,它对人是一种欲望的唤醒,不是让你高尚,而是让你自由。这种力量非常强大,不断吸引各种各样外地人来到上海,虽然他们不爱上海,但他们还是会来上海。上海不是一个让人净化的城市,但却是一个让人得到自由的城市,让我们的欲望有一个出口。”
“上海是一个没有根的城市,它既不属于传统的东方城市,也不是一个西方城市,它没有归宿”,这是上海的历史造成的。19世纪40年代,英国殖民者的鸦片和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上海作为不平等条约的牺牲品成为外国殖民者寻求利益的天堂,上海被殖民主义者辟为“通商口岸”。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指令投降派蓍英和伊里布同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第三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清道光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接着,英国又以“理定善后事宜”为借口,于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条约”第九款规定:“在万年和约(指《南京条约》)内言明,允许英人携带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拟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国人租赁。”同年l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到任。他根据《虎门条约》向上海道台官慕久要求划出一块土地作“居留地”,专供英国侨民使用。宫慕久居然以为华洋分居能避免“纠纷”,默许巴富尔的要求。据此,巴富尔在11月l4日发出通告,宣布上海于1843年ll月l7日正式开埠。
我们每个中国人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应该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上海是一座由英国人宣告正式开埠的城市,而中国正是由此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此端一开,各国“蛮夷”纷至沓来,他们在上海竞相设立租界。先是英国于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继而美、法也分别于l848--1849年在上海建立租界;后来英、美租界合称为“公共租界”。整整一个多世纪,上海成了外国侵略者“冒险家的乐园”。
有人说上海文化一种殖民文化,是一种崇洋媚外的文化,也有人说上海文化是一种奴才文化,但是上海文化的形成是由中国大清王朝政府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造成的,没有哪种文化生来就是罪恶的。英美文化里有好的东西也有罪恶的东西,中华文明有精华也有糟粕,这都是客观的历史事实。英美文化来到上海后对于我们本土文明造成强烈冲击,英国主观入侵的罪恶在客观上推进了文化的交流纷争与冲突,当然还有融合。我们不会忘记上海诞生的“老克蜡”和“洋泾浜”,也不会忘记上海诞生的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公园。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再次武力侵略中国。“诚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有许多人与这座城市共生共存,有太多人为了这座城市而抛家舍业,有太多人甚至将自己的生命都融入了这座城市。上海最终还是在日本法西斯的炮火中沦陷了,但沦陷的是城市,没有沦陷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在血与火的考验面前,无数的中国人来到上海保卫上海保卫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海也深深的融入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
有许多人讨论:上海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有五光十色的繁华?是因为它有夺目光彩的地位?还是因为它有万国风情的建筑?
都不是!金久皓认为:上海之所以迷人在于上海中西交融的“上海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