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穷山恶水间,隐于粗粝玉璞中,却流淌出最宁静温润之美,翡翠,传入中国不过两三百年光景,却轻易就占据了国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翡翠流淌出最宁静温润之美
关于翡翠,也许我们应该从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始。相传清朝时,云南一带的马帮时常从缅甸带回一些木材、香料等中原少见的稀罕物件。一次运送途中,赶马的商人见一匹马的马垛摇摇晃晃,极不平稳,便顺手捡了路边的一块石头压在马垛上。抵达中原后,这块石头随即被弃之路边。不知过了多久,一位碾玉的师傅路过,隐约闪烁的绿光让他猜测这块灰白色的石头可能内有玄机。果然,待切开之后,灰白色的皮子内竟然现出他从未见过的晶莹剔透、苍翠欲滴的好玉来。当时,人们将中原出产的和阗玉称为“翠玉”,遂称此玉为“非翠”,意为“并非翠玉”。时光荏苒,“非翠”慢慢地转化成同音的“翡翠”。的确,“非翠”比任何玉都来的鲜艳,水润的底子常晕出红色和绿色的柔润光泽,怎能不让人联想起那唤作“翡翠”、艳丽灵动的彩羽鸟呢?
千金易得,翡翠难求
翡翠浑然天成的色泽将象征“发财”的白菜雕件打造得鲜活灵动
中国人常说“黄金易得,翡翠难求”。同样是大自然的恩物,但无论是从形成环境还是开采过程而言,翡翠的开采比贵金属、其他宝石,甚至是钻石都更为难得。钻石形成于高温高压的环境之中,满足这种条件的地区全世界也不过十余处。然而翡翠需要的却是高压低温的特殊地质条件,全世界就只有缅甸北部一个极小的地区才拥有这种极为难得、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条件。于是缅甸北部,北纬24~28o,东经96o,这一块其貌不扬的山地,却因为斑斓无瑕的翡翠而让一拨又一拨的挖玉人趋之若鹜。早期要想求得上好的翡翠不亚于一场赌上身家性命的博弈。为了得到石料,挖玉人在腰间系紧绳子,一个猛子扎入冰冷的河水中,憋着气在水中摸索。一天下来,所得石料也十分有限,还常有人因劳累过度而溺毙河中。而即使能顺利得到石料,是否能切割出温润美玉仍是未知之数――老行家常说“石内有玉”,因为翡翠石料外层都有一层玉璞,行话叫“皮子”。买石料者随意出价,等到切开石料,方知内里乾坤。因此,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人倾家荡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