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财经>金引擎>文章页
全面预算之关于安徽市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字号:

类别: 国民经济 时间: 2010-03-29 来源:财政部

关键字:全面预算

2009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主动作为,服务大局,攻坚克难,扎实工作,有效应对困难和挑战。

  一、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主动作为,服务大局,攻坚克难,扎实工作,有效应对困难和挑战,在大力促进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上,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好于预期,圆满完成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年度预算。

  全省财政总收入1551.2亿元,比2008年增加225.2亿元,增长17.0%,完成预算的106.9%。全省财政支出2141.3亿元,比上年增加494.2亿元,增长30%,完成预算的113.0%。全省年终滚存结余92.4亿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77.3亿元,净结余15.1亿元。

  省级一般预算收入137.0亿元,比2008年增加2.3亿元,增长1.7%,完成预算的121.3%。省级财政支出464.2亿元,比上年增加133.1亿元,增长40.2%,完成预算的103.5%。年终滚存结余31.6亿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29.3亿元,净结余2.3亿元。上述预算执行数字在决算编制汇总后,还会有些变化。

  2009年预算执行主要情况如下:

  第一,是攻坚克难增强财政实力的一年。面对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双重影响,各级财税部门依法加强收入征管,着力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财政收入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全省财政总收入突破1500亿元大关,5年增长了3倍,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629.3亿元,占72.8%,增长19.2%,税收和非税收入协调增长,财政收入自主稳定增长机制更加稳固。区域财政协调发展,皖北6市财政总收入达331.8亿元,同比增长22.6%,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县级财政总收入增长23.7%,高出全省平均增幅6.7个百分点,12个县财政收入超10亿元,其中2个县突破20亿元。全省财政支出突破2000亿元大关,在2007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的基础上,3年翻了一番多。农业、科学、卫生、社会保障等大类支出同比分别增长 92.2%、79.1%、72.8%、24%,为实现“三保”目标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财政支出进度加快,省级结转下年支出29.3亿元,比较上年决算数减少13.2亿元,结转支出占总支出比重为6.3%,比上年下降6.5个百分点。财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及时拨付甲型H1N1流感、防汛抗旱、救灾等资金5.3亿元,有效保障了政府应急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是积极应对发挥职能作用的一年。坚持把保增长作为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增加政府公共投资,争取中央投资144亿元,争取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77亿元,筹措落实配套资金166亿元,有力保障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大对企业帮扶力度,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取消、停征和调整12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年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费负担140亿元;支持担保体系建设,发挥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作用,累计完成担保再担保350亿元;积极争取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贷款2.3亿美元,报批使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40亿元,支持基础设施、县域经济、环境保护等方面建设;积极支持中博会等各类招商引资活动,搭建企业投资贸易平台;省级多渠道筹集安排11.4亿元,促进国有企业改组改制、结构调整,妥善解决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下乡及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全省累计销售“四下乡”产品231.5万台(辆),拉动消费108亿元,200多万户农户享受财政补贴15.5亿元;积极落实购车、购房等税费优惠政策,促进汽车和房产销售;省级安排2.8亿元,支持“双百工程”、“双进工程”建设,加快形成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安排6.2亿元外经贸专项资金,扩大外部需求。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省级安排6亿元,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安排1.7亿元,支持奇瑞、江淮、星马三家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安排12亿元,重点支持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安排21.8亿元,支持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安排12.6亿元,支持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及时足额兑现县级财政发展奖励资金、财政强县奖励资金及县级企业所得税增长返还政策资金12.5亿元,鼓励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安排4.7亿元,促进皖北和沿淮三市六县、革命老区加速发展。

  第三,是改善民生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一年。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财力分配向民生倾斜。全省民生支出860亿元,比上年增加219亿元,增长34.2%,群众生活得到持续改善。加大民生工程协调推进力度,完善民生工程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全面完成28项民生工程年度目标任务,投入254亿元,惠及群众6000多万人。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省级统筹安排96亿元,有力保障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和校舍维修改造等,全面完成31.5亿元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任务。支持解决就业难,省级筹集就业资金18.6亿元,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群体就业。支持解决看病难,省级安排46.5亿元,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措城乡医疗救助资金3.3亿元,对213.1万名群众实施免费救治和生活救助;安排11.3亿元,支持40个县级卫生院、548个乡镇卫生院和2461个村卫生室建设改造。支持解决生活难,省级筹措48亿元,提高低保家庭和困难群体、优抚对象补助标准。支持解决住房难,省级筹措10.1亿元,积极落实促进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建设的财税扶持政策,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504万平方米。大力支持发展文化事业,统筹安排2.8亿元,推进图书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等设施建设,对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发放奖励扶助资金。增加维护社会稳定投入,省级安排20多亿元,推进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提高政法机构执法办案能力;安排10多亿元,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推进监狱体制改革。

  第四,是强农惠农统筹城乡取得成效的一年。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改善农业发展基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加大“三农”投入,2009年全省“三农”投入达676亿元,比上年增加194亿元,增长40.3%。积极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安排奖励资金4000万元,引导22个县整合资金达37亿元以上,大大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规模和使用效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省级安排76.4亿元,支持水利工程、农村公路等建设;投入11.9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27万亩;安排7亿元,用于农村居民饮水、沼气等工程建设;筹措6.4亿元,对608个贫困村实施扶贫工作整村推进。大幅增加涉农补贴,扩大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规模,全省通过“一卡通”发放27项财政补贴农民资金共计120.7亿元,比上年增加11.7亿元,人均受益300元。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省级安排2.9亿元,支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安排12.9亿元,对49个产粮大县、59个产油大县进行奖励。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统筹安排保费补贴6.4亿元,为全省1615万农户提供210亿元风险保障,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98个,省级6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下拨5.6亿元,全面启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惠民直达工程”试点取得成效。

  第五,是改革创新提升管理效能的一年。以改革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效能。清晰理财思路,全省财政系统基本确立了“四破四立”理财观,即破除账房先生意识,树立主动理财理念;破除摇头先生意识,树立服务大局理念;破除财力困难意识,树立支持发展理念;破除主观臆断意识,树立科学理财理念。加强理财能力建设,开展“能力建设年活动”,举办“百千万培训工程”,对全省108名县区财政局长、1390名乡镇财政所长、10589名农村财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升财政系统整体能力和基层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推进财政管理改革,启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全面实施县级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财政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非税收入征管信息系统、省级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应用系统上线运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按照省政府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健全财政管理制度。全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狠抓财政增收节支,严格落实中央厉行节约八项要求,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经费、公务接待经费按规定予以压缩,一般性支出实现零增长。扎实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规范财政资金管理,严肃财经纪律。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当前预算执行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财政支出结构有待优化,财政监督有待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财政风险不容忽视,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针对性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0年财政预算安排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巩固经济回升基础、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任务,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自主创新,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分析影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的各项因素,2010年全省各级财政将更加困难。从收入方面看,由于财政运行滞后于经济运行,全省财政可用财力增幅明显降低,省级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减弱。从支出方面看,贯彻落实中央已经出台和将要出台的各项增支政策,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因此,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的方针,科学合理地编制好2010年预算。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2010年预算编制的有关要求,2010年预算草案编制如下:

  全省预算:根据市县预算汇编及经济增长和财税政策变化情况,全省财政总收入计划1737亿元,增长12%。

  省级预算:省级一般预算收入113.7亿元,受非税收入政策性减收等因素影响,比上年预算执行数下降17.0%,加返还性收入159.0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596.6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5亿元,省级预算总收入873.8亿元。省级一般预算支出327.5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28.4%,加返还性支出88.1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支出458.2亿元,省级预算总支出873.8亿元。

  2010年省级预算经常性支出增长6%,农业、科学、教育支出均按增长8%安排,法定支出增幅均超过经常性支出增幅。

  2010年省级预算安排的基本原则:

  增收节支保平衡。科学测算各项财政收入来源,收入预算安排坚持积极稳妥、留有余地,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适应。统筹安排各项财政支出,坚持有保有压、精打细算,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确保各项重点支出需要。依法加强收支预算管理,坚持统筹兼顾、量入为出,努力增收节支,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集中财力办大事。全面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贴近中心,服务大局,主动理财。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集中财力确保经济结构调整、“三农”、重点领域改革等重大项目支出,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竭尽全力惠民生。加速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资金分配继续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扩大民生工程实施范围。

  按照上述原则,2010年省级预算在基本支出预算安排上,保证人员经费政策落实,稳定公用经费预算标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在项目支出预算安排上,努力做到把握关键、突出重点。

  一是积极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结构调整。保持政府公共投资力度,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推动出口稳定增长,支持自主创新和培育新兴产业,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10年共安排支持经济发展方面的项目支出70.3亿元,占省级项目支出28.9%,比上年增加18.5亿元,增长35.8%。

  二是继续加大“三农”投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财政扶贫工作。发展和繁荣农村消费市场。2010年共安排“三农”方面的项目支出78.3亿元,占省级项目支出32.2%,比上年增加20.1亿元,增长34.4%。

  三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和谐建设。在巩固现有民生工程实施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民生工程实施范围,2010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2010年共安排民生领域的项目支出94.7亿元,占省级项目支出38.9%,比上年增加27.2亿元,增长40.3 %。

  2010年,除一般预算收支外,省级编制了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本年收入安排139557万元,上年结余3580万元;本年支出安排139650万元,滚存结余3487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12900.9万元,其中: 利润收入7695.3万元,股利股息收入5205.6万元;支出安排12900.9万元,其中:资本性支出项目11300.9万元,费用性支出项目1600万元。此外,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将适时向人大报告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三、2010年财政主要工作

  为圆满完成全年预算,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积极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全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加快结构调整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作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一是继续保持政府公共投资力度。积极争取中央投资资金和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额度,积极引导和拉动民间和社会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保障重点投资领域资金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二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大“三农”、保障性住房建设、创业就业扶持、困难群众生活补助等支持力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稳定消费预期;用足用活国家财政扩大内需的政策,积极争取家电以旧换新在我省试点,认真做好“四下乡两换新”工作,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引导消费结构升级。认真落实各项财税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推动外贸出口增长方式转变,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开拓境外新兴市场,提升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三是更加注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支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继续支持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积极培育新能源、高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试点,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围绕9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化落实财税扶持政策;支持金融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持总部经济、非公经济、民营经济、园区经济加快发展。四是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强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支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继续支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大力促进皖北三市和沿淮六县加快发展,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二)精心组织实施民生工程,大力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坚定不移加以推进。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2010年民生工程增加5项,扩充至33项,全省投入财政资金330亿元以上,比上年增加76亿元,增长29.9%。一是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落实高教强省战略,逐步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免费教育,实施校舍安全工程。二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认真贯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支持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整合社会、企业资源,加强职业技能和公共就业服务,提高就业能力。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机制;不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率,提高社会保障统筹级次;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工作,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投入;完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五是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落实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支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重点文化项目工程。六是推进平安安徽建设。支持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加大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支持力度,推进防灾减灾和灾害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建设。

  (三)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倾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是不断健全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坚持政府公共投资向农业农村倾斜,落实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政策,确保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保证重点的原则,继续开展支农资金整合,提高支农资金规模效益。二是创新支农资金投入方式。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手段,引导农民增加投入。积极支持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加快形成多元化支农投入格局。坚持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实施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支持实施新增粮食能力规划,提高我省粮食生产水平。支持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推广,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和产品发展。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提高农民技能。四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支持重点水利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重点泄洪河道治理,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五是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综合改革成果,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积极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做好涉农补贴资金管理和发放工作。继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

  (四)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努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财政工作的重要手段,为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营造制度环境。一是全面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健全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二是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统筹省与市县财政分配关系,坚持财力向基层倾斜,明晰各级支出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构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三是继续推进预算制度改革。按照全面覆盖、统一规范的要求,不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积极推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逐步建立以绩效为目标、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机制。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推进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依法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四是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巩固政府性债务化解成果,推进政府债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等基本管理制度。加强和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五)持续加强财政自身建设,着力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按照省政府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全面加强财政管理。一是做好增收节支。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费)政策、积极培植壮大财源,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努力做到应收尽收。规范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充分挖掘非税收入潜力。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堵塞管理漏洞,严肃财经纪律,勤俭办一切事业,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二是加强基层和基础管理。充分发挥乡镇财政贴近农村、服务农村的优势,充实完善乡镇财政职能,提高乡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加强财政基础业务管理,推进“金财工程”建设。三是巩固“惠民直达工程”试点成果。着力构建管理一体化、平台一网联、审核一线实、发放一卡通、服务一站办“五个一”体系,总结经验,完善创新,加快建立管理科学、操作规范、程序严密、运转高效的惠民政策落实新机制。四是加强财政监督。创新监督方式,强化事前、事中、事后,收入、支出、绩效的全方位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覆盖财政资金和财政运行的全过程监督机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注重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大财政内部监督和层级监督力度。继续做好“小金库”治理整改工作,建立健全治理长效机制。五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弘扬沈浩精神,在全省财政系统开展“学习提升年”活动,进一步锤炼队伍,提升能力,为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财经大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