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瑞曼指出,“优秀的团队之所以也会失败是因为他们只把自己局限在企业内部,到万不得已才寻求外援。即便如此,他们的头脑总是被内部运作模式所支配,他们从来不重视外部因素,也不想改变一贯的思维倾向和做法。”
两位作者认为这就是企业需要一支聚焦外部的所谓‘X团队’的理由。布瑞曼认为,‘X团队’“可协调企业内外部活动,使之平衡并重。与传统团队不同的是,他们和外界的联系从不间断。虽然有时企业内外部活动的实际平衡点随具体工作要求而改变,但以外部因素为中心的理念使‘X团队’更能协调公司内外因素,挖掘商机。他们也更善于处理与企业管理层及其它团队的关系,并争取各方支持,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凭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一致,‘X团队’几乎不可能犯其他团队经常犯的错误,诸如为不再存在或客户认为无关痛痒的问题找寻解决方案,又譬如与管理层不协调而导致其努力变为徒劳。”
传统的以企业内部为中心的团队可能会脱离客户,相反的, ‘X团队’就不断挖掘市场和客户所需。“‘传统’团队并非完全不接触市场,但他们通常都是万不得已才这么做。”
两位作者还说,‘X团队’的工作就是把企业内外的各有关方联系起来。布瑞曼指出,“这些团队以各种方式把同一组织内的不同团队连结起来。他们要深入市场,取得最新资讯,把这些资讯结合到团队工作; 同时也要积极争取管理层的支持,使团队工作受到重视并得到落实。”
如今企业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这使‘X团队’应运而生。“组织结构扁平化是企业对创新带来之竞争所做出的反应,这种竞争要求企业提高感知外界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当然这并不是说‘X团队’在等级分明的组织机构里无用武之地;这样的结构更迫切需要‘X团队’,只是他们的工作或会较为困难。
布瑞曼教授列举著名跨国公司如美国微软公司、西南航空公司、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宝洁公司(Proctor & Gamble)以及美国知名投资银行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指出这些公司成功运用‘X团队’,“建立企业内部各个团队的沟通联系,‘X团队’也就成了大型企业高层在机构内推广创新文化的有效工具。”
布瑞曼和安科纳的新书为期待打造富有创新精神的‘X团队’的企业提供了指导。书中概要介绍了3个要素, 即外部行为、有效执行和弹性阶段,这也是‘X团队’活动的主要指导原则(详见下表)。
‘X团队’将创新意念变为具体行动的三个阶段:
在考查阶段,‘X团队’考查市场,挖掘商机;在开发阶段他们制定可行计划;而在输出阶段,他们的任务包括激发团队成员的热情、引发市场兴趣以及获取管理层和客户的反馈。
作者在这本书中指出,尽管三个阶段按顺序排列,并且属于“各不相同的活动模式”,但在现实中,“这个过程并不总是那么条理分明。”虽然如此,作者说由考查、开发、输出三个阶段组成的路线图仍对‘X团队’“保持关注焦点、根据需要做出调整”有很大帮助。
支持‘X团队’工作所需的“X-因素”:
纵深的关系网 - 与各攸关方建立广泛联系;
可扩展的团队- 为某个具体项目吸收短期团队成员;
具变阵能力- 必要时容许其它团队成员参与以及实行轮流领导制。
布瑞曼指出,“值得高兴的是我们能够培训出积极有效地工作的‘X团队’成员。”他说他们已经培训了一批‘X团队’,其领袖和成员接受培训后又把经验传给其他人。
由于‘X团队’的工作牵涉到公司内外各攸关方,他们需要具备很强的协调能力。“组织结构扁平的公司会发现‘X 团队’特别适用,因为这些公司灵活、民主,‘X团队’能加强内部沟通,调动员工的创造性,迅速地对包括消费者需求在内的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我们感到兴奋的是我们一共培训了100多支‘X团队’,而他们都对公司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我们认为,‘X团队’代表着一场潜在的企业变革。企业把人才动员起来,让他们发挥才智去领导、创新并带领企业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