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我读到一篇非常好的文章《过年回家有感:他们的互联网》,作者是一个从事互联网设计的从业者李杰,我这里向大家郑重推荐这篇文章(http://www.jaylee.cn/their-internet/)。在这篇文章里面,李杰谈到了他从北京回到温州农村老家后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例如他的父辈通过QQ视频同国外的亲戚联系,这是他们开通宽带的最大动力;例如他的表妹通过淘宝购物,并且不厌其烦地辗转几公里进行支付和取货的操作;例如他的表弟每天上4399等网站玩小游戏。这样的用户和这样的用户需求可能真的不是我们这些投资者,甚至是许多互联网创业者所能充分了解的,而对这些用户的深刻理解才是任何互联网产品想要取得重大成功的前提。
我很快就把这篇文章在我们经纬创投内部进行传阅。有意思的是,很多同事马上也分享了类似的观察,这种体验很多都来自远离北上广深的中国其他地区。再举几个例子,有一个同事提到他60多岁的阿姨半夜起来在QQ上偷菜,而她选择好友的唯一标准是“有没有菜地”;另一个同事讲到,他10岁的外甥女春节期间的最大娱乐是《摩尔庄园》,而在庄园里面的级别将成为同学之间非常重要的炫耀资本;还有刘仪伟代言的“360免费杀毒”,在央视播出后在很多二、三线城市取得了不错的反响,甚至成为大叔大妈们的谈资。大家可以看到,以上提到的所有互联网产品,无论是QQ、淘宝,还是《摩尔庄园》、360杀毒,都是目前中国最成功的互联网产品之一,我想这绝非偶然情况。换句话说,正是由于这些产品的设计者将“我们的互联网”和“他们的互联网”有效地合二为一,才能取得在mass market上的成功。
再回到投资者和创业者的角度,也就是“我们的互联网”角度,其实很多人创业都是站在比较主观的“我们的互联网”角度的。
首先,很多创业者喜欢将国外成功的模式作为他们在中国的学习榜样,这个本来无可厚非,百度、淘宝、携程等都是很好的例子,但如果不能放低身段,甚至是“土土地”挖掘产品的草根性和普适性,我想取得重大的成功是遥不可及的。我自己曾经投过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在国外有清晰的赢利模式,这个创业者也很会讲故事,但可惜的是中国本土的购买行为、支付方式、配送方式、产业链环境等同国外的差别太大了,且没有充分理解“他们的需求”,成了这家公司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很奇怪的是,有一些创业者似乎把“草根化”当做一个贬义词,很多人喜欢谈模式、谈发展、谈赢利预测、谈上市,但就是不愿谈产品怎样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其实,无论创业者本人是怎样的背景,是“海龟”还是“土鳖”,是“洋派”还是“草根”,这些只同你运营公司的方式和风格相关,而同你的产品是否符合用户需求无关。所有伟大的互联网产品,都是近乎偏执地对“他们的互联网”需求有着深刻理解并精心设计的结果,这无关出身,无关背景。
换一个角度,有一些创业者非常本土化,对广大网民的理解比较深刻,但是却缺乏运营公司的经验,缺乏融资的能力,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我的回答是,只要你的产品真的能很好满足“他们”的需求,那么你就成功了一半,当然这是初始的小成功。下一步,你就应当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并持续进步。在中国的互联网领域内,好的“他们的互联网”产品是成功的前提,而你的短板则决定你最终能走多远。
获得最大成功的公司,就是将“我们的互联网”和“他们的互联网”融合得最好的公司,这里面的典范当然就是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因为他们有深入中国人内心的产品QQ、淘宝和百度搜索。创业者要打造的就是这样的公司,我们要寻找的也是这样的公司。
(作者为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