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澳大利亚目前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澳大利亚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据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统计,中澳两国贸易去年增长近30%,预计双边贸易2010年将达到1000亿澳元。尽快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促进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要务之一。
然而,相关的谈判过程并不顺畅。从2005年5月到2010年2月,中国和澳大利亚围绕建立自贸区累计开展了14轮谈判。该谈判为何难有突破原因众多:中方对农业问题的忧虑、澳方对中国投资的提防、双方在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补和竞争关系……
中国的农业软肋
中国和澳大利亚双方均承认,农产品贸易是两国贸易谈判的敏感区域。中澳两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中弱澳强态势明显。
农业产值在中澳两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约10%和3%,农业人口在中澳人口中所占比重分别为约40%和1.5%。显然,农业对中国具有更加特殊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软肋”。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土地等生产要素分散,规模小,生产效率较低,抗风险能力单薄,国际竞争力不强;澳大利亚既是农业大国,又是农业强国,技术水平较高,生产要素集中,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在农产品贸易中,中澳两国的这种差距愈加凸显。近年来,中澳两国农产品贸易不断增长,但中国一直处于逆差地位。鉴于中澳两国农业存在巨大差异和差距,澳方作为农业强国尤其应充分理解农业对于中国的特殊重要性,充分照顾中方,以务实推进谈判进程。
当然,两国农业的差异性无疑蕴含着互补性和合作潜力,两国应着眼双方经济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力求使自贸区成为促进双边农业合作的崭新平台。在此之前,正视和妥善处理这种差异,避免市场开放过度冲击相关产业则是双方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国在澳投资陷迷局
自2007年陆克文就任澳大利亚总理以来,中国在澳大利亚的投资总额已超过400亿澳元,是此前10年的四倍。与此同时,“中国威胁论”在澳大利亚开始升温。加之受政策、市场等因素影响,近来中国企业在澳投资屡屡受挫。
尽管澳大利亚政府一再表示,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但某些政治人物却声称中国“国有企业”的相关投资会威胁澳的国家安全。澳大利亚知名经济学家伊恩·哈珀日前向澳大利亚-中国工商业委员会发表的一番演讲就生动体现了澳大利亚对待中国投资的复杂心态。
在演讲中,哈珀指出,金融危机以来,由于美欧流动性骤然紧张,中国成为澳大利亚主要资本来源地。澳大利亚“在这个节骨眼上,没有其他选择”,只有利用中国资本,否则澳大利亚将不得不遭遇“经济增速下滑或大幅提高国内储蓄率”。他承认,正是“同中国的密切联系”使得澳大利亚避免陷入西方国家在危机爆发后普遍遭受的经济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