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成功的企业管理,一定是用数字来管理的。但是不完整或者错误的数字,不但无法帮助管理,更可以让企业处于混乱而且没有效率的状态。
台湾的统一超商(7-11),可以算是台湾最赚钱的连锁便利店,他们的成功与“及时、准确、完整”的物流信息是有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零售点的销售状况及补货需求,都随时被公司掌握,当然也包括了严格的现金管理。
对于制造业来说,信息化管理,很少有成功的案例,我所谓的成功,是企业在利用信息化管理,电脑系统提供的数据,以及整体的协同作业,必须符合下列的条件:
1.企业内部所有的活动,都能够有效的被记录。
2.所有的信息,都能够及时的被记录。
3.进入电脑系统的记录,都是正确的。
4.电脑系统能够提供基层管理人员需要的管理数据。
5.电脑系统能够提供部门主管需要的分析数据。
6.电脑系统能够提供高层主管需要的决策数据。
7.管理模式与电脑软件系统功能够完美匹配。
8.各部门的协同作业有效率的依靠电脑系统。
9.企业的人事管理与考核系统有效的结合业务管理系统(ERP)。
10. 电子商务系统与业务管理系统有效结合。
11. 企业健康指标系统与管理系统有效结合。
12. 电脑软件系统为满足企业管理需要,得到及时的维护与改变。
目前多数企业的电脑系统,大概只提供了企业下列的功能:
1.取代人工作业制作单据。(出货单、工令单、订购单…..)
2.基本的数据录入、统计。(商品资料、用料结构、人事资料、交易资料….)
3.账务处理。(财务报表、应收账款、应付帐款….)
许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虽然也花了许多钱,但却多数懊恼电脑系统没有达到满意的程度,又无法判断问题出在何处。以ERP系统来说,许多人都以为只要肯花钱,就一定能买到最好的系统,其实,要让电脑系统发挥效果,并不是花钱多少的问题,而是观念与方法的问题。
1000万元的信息化投资,与100万的信息化投资,会有多大的区别呢?如果观念正确、方法正确,也许100万元的投资可以得到比1000万元的投资效益更大。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观念与方法呢?以我的经验,归纳如下:
1.企业管理信息化之前,先搞清楚自己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否有问题。
2.如果企业管理模式有问题,先进行BPR(企业流程改造)。
3.当管理模式合理化后,再开始进行管理电脑化的规划工作。
4.将管理电脑化的步骤分为三到四个阶段,确保承受能力。
5.选择电脑化的建构方案,是自行建构,或者第三方承包,或者第三方负责基础建设,企业自己负责常态系统维护。
6.如果选择自行建构,就要物色适合的专案成员,确保系统开发的成功与效率。
7.如果选择第三方承包,就要进行系统功能比对,选择的条件依序为:
(1)。经验符合长期的管理电脑化发展需要。
(2)。有能力主动判断企业的流程是否合理。
(3)。能够掌握企业流程与第三方提供软件的匹配效果。
(4)。以系统配合管理需求为主,而不要求企业的管理配合系统。
(5)。具备充足的支援能力。
(6)。合理的基础报价与售后服务费用。
8.如果选择由第三方负责基础建设,企业自己负责常态系统维护,那么就要综合考虑前两项的条件。
9.一旦电脑化方案确定后,立即组成专案小组,负责电脑化开发方案。
10. 企业不可以“削足适履”,为了迁就第三方提供的软件,改变自己合理的管理模式,否则时间久了就很难调整,整个管理状态依然处于混乱的局面。
11. 系统开发完成后,必须进行三个月以上的试运行,在试运行期间收集用户的意见与问题,做为及时调整系统功能的依据。
12. 结束系统试运行后,信息部门就正式接手系统的维护工作,开始正式运行。
对于管理电脑化的各种细节,日后我会逐一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