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之以礼”是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控制理论,孔子把“齐之以礼”与“道之有德”相提并论,认为二者都是使民众“有耻且格”的管理方法。他们互为表里。
什么是礼?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孔子的礼是孔子道德外化为人们能看得见的行为和礼节礼教。所谓的“礼”,就是一种道德性的规范,仁义忠信等道德原则是礼的本质,,礼义规范行为行势只不过是礼的外表,没有道德,礼义规范就无从树立;没有礼义,道德原则也无法推行。就此而言,“礼”和“德”互为表里,二者密不可分。
由此,孔子十分重视礼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他认为,礼是管理者修养的标准,治民的标志,治国的依据。所以,一个管理者,想要成功,就必须遵循礼的标准去办事。思想上,循礼则通顺,不循理则错乱;生活上,循理则协调,不循理则会发生毛病;行为上,循礼则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不循礼则偏邪不正,庸俗粗野。这就正如《诗经》上说:“礼义完全符合规范,那么一言一笑就都能得当了。”
称物轻重,需要衡器;量物曲直,需要绳墨;治理国家,需要礼义。不按照一定的规范准则行事,事情就办不好,国家就不得安宁,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关系全都要颠倒混乱。
荀子解释孔子思想时说“过河的人要事先标出水的深度,才不致于陷入深水而死。管理者要事先标志出治与乱的界限,才不会使人民有所过失。从这里可知,礼就是管理人民的标志,千万不能废除,以免使人民迷惑而陷入祸患中,这是治国的依据。人民修身的标准,是管理者管理的标尺与标志。
所以,孔子用了毕生的精力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礼义标准体系。并且辅以《诗》、《乐》将“礼法“的方法与技巧演义得炉火纯青。因为礼治毕竟是强调感化性的。
现代企业为了修炼企业团队文化,常常举办一些为了促进上下了解、相互交流的聚会,而聚会又常常举行一些礼义仪式来渲染一种主题,其源头就可追溯到孔子的礼乐文化。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主张“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他主张,管理者要与民同乐,这样便更能实施礼治的感化性。这同日本企业的“野餐会”,美国企业的“周末啤酒狂欢会”,广东企业的“年饭”、“春茗”,都是同一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不同行为方法。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建立共同的信仰、精神、价值、道德、文化等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