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 云端的竞争
除了搜索与移动领域,微软正在加大投资的力度,云计算是微软布局未来更为重要的战略。鲍尔默最近表示,公司将用两年时间,将80%的研发资源放在云计算上。
三四年前,微软已经开始这样一个大的转型,去年它正式发布了全新的云计算平台——W i n d o w sAzure,希望在互联网架构上打造的这个平台,能将Windows真正由P C延伸到“蓝天平台”上,产生一个全新的“云产业”。这样的转型将是颠覆性的。
它将能为企业提供包括计算、存储在内的各种资源,提供动态的数据服务和云计算平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能大大减少服务器等IT的投入;对大企业来说,能使各地的资源运营得更加有效,改变企业的运营架构。
2009年11月,微软云计算平台Windows Azure还没有一个付费用户,半年后已经有一万个公司付费用户。
“大的云平台只会有几家大公司可以做,微软将是其中的一家”,张亚勤说,而兼容性将是微软的一大优势,这包括公有云与私有云的兼容,端和云是兼容,开发的工具是一样的,开发的环境也是类同的。手机、PC、电视,加上云,这“三屏一云”的操作系统、开发工具、语言、数据、格式需要是互相兼容的,用户的体验也将是一致的。
在蓝天平台上,微软坚持开放原则,支持并鼓励合作伙伴在“蓝天”上用子件和第三方子件(甚至包括Linux在内)开发出自己的应用,甚至是搭建出自己的云计算服务平台。
谷歌也在积极布局“云”上的竞争。2009年11月18日,谷歌将在全球同步推出它的第一款P C操作系统Chrome OS,之前它已经推出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
依靠传统软件,没有充分地拥抱互联网,这是舆论时常对微软的批评。张亚勤对此的回应是,技术方面,Windows里面集成了多年的创新,要想超越是很难的。根据调查,微软的生态系统包括52个国家近70万家硬件、软件、服务和渠道公司,以及使用微软软件的终端用户。
最近,微软推出了网络版的Office2010。Office原来是放在桌面上,现在放在云里。虽然在全球市场预装的这款软件是简化版,只包含Word和Excel两款软件,但对于惯常通过销售占据桌面的微软来说,算是不小的突破,也是对谷歌的一次回击。
十年前,就有人告诉张亚勤,软件即将消失,他当时为此写了一篇文章《soft is service》,认为软件会向服务转变。
“服务化”是软件产业的一个趋势,通过云平台,一些原先无法实现的功能,像在线地图、信息搜索等得到实现,获得的渠道也多元化,可以采取在线服务、随需租用等多种形式。来获取新的软件+服务。
但软件并不是消失。端+云+服务,在张亚勤看来,一个都不能少。他说,Windows、Office将来的几年还会很赚钱,“云计算给微软提供了新的商业机会,以后云服务能赚钱,端、PC也还在赚钱”,未来微软的产品都将提供本地和云里两个版本。
十年 造就创新链条
今年1月,成立四年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更名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张亚勤开玩笑地说,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000931)成为这个集团“物理上的总部”。
对微软这样一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高科技企业,研发一直是它的动力引擎,全球有10万人左右,其中5万人是在做研发。
1999年,张亚勤回国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出任该院首席科学家,第二年即成为中国研究院院长。2000年,张亚勤首次独立向比尔·盖茨汇报工作,50多人的研发团队贡献了80余篇论文、40项美国专利、60项新技术,这让老板很惊讶。
转眼十年过去,基础研究已经是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很小的一部分,只占不到十分之一。它的职责范围也从原来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延伸到从基础研究、技术孵化,再到核心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合作,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创新链条。
微软在华的研究经费提高到原来的100倍:第一年500万美元的费用没有花完,而去年的研发投入是5亿美元,并在美国之外建立了一个最大的研发团队。
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十周年的时候,张亚勤说,发表这么多文章、申请了这么多专利,但是十年后没有人记得这些东西,人们记得的是你从无到有做出来的东西,能否真正改变这个世界,成为人们永远无法离手、生活中必须依赖的一部分。
在最新版本的Windows 7里,有很多像视频的编辑系统、播放系统等,都是中国的研发团队做出来的,这些产品虽然有一些影响,但张亚勤觉得其影响的幅度和力度还不够。这正是未来最大的挑战。
十几年来,微软在中国从早期的市场中心、销售中心、创新中心,发展成为一个战略中心。微软在中国的机构甚至比美国还全,因为这里还多一个制造业务。
微软也是中国最大的软件发包商,那些国内本土合作伙伴们,也逐渐的一个个从小树成长起来。文思、海辉等都纷纷上市,文思还成为超过十亿美元市值的公司。甚至直到今天,微软的业务还占他们总业务额的重要部分。更重要的是,和微软这样的软件巨头合作中,从管理的开发流程,对本土企业的整个质的提升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十年前,中国基本上没有上千人的软件企业,五年前最大规模的软件企业也最多5000人,现在东软集团(600718)等好几个本土软件企业都超过上万人的规模。有数据显示,微软在中国自身的员工及生态系统中的IT人员占中国IT总从业人数的三分之一。
这些本土软件公司与微软的合作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只是单方向地接微软的外包订单;第二阶段,利用自己的技术,帮微软做一些产品和解决方案;第三阶段,利用微软的产品产生更多的业务。第三种模式虽然目前还不是主流,但却是国内的大软件公司现在更为感兴趣之处。
人才、技术、产业合作,正是微软在中国的三大辐射作用。微软的两大劲敌……谷歌和苹果在中国战略上的投入和重视远不及微软。在这一点上,微软显示出成熟企业的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