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无法给食品价格降温
中国证券报: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3.5%,创22个月以来新高,这是否意味着央行已应启动加息?
滕泰:我认为目前没有必要加息。从民生证券监测的核心CPI来看,6月份同比涨幅达到最高的0.93%,7月份为0.91%,8月份进一步回落到0.87%。剔除掉价格因素后,目前工业、投资和消费增速实际上还是向下的,未来出口也存在回落压力,这意味着经济增速放缓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动用加息手段要慎重,货币政策更应着眼于减少经济下行压力。
从近期来看,CPI涨幅向上或者向下,基本上是由于食品价格波动导致的。8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5%,环比价格中食品价格也是回升主力。从核心CPI来看,今年6月份已经见顶,货币政策动用加息手段,对抑制食品价格上涨没有作用,加息只是对于核心CPI有用。
陈道富:受基期因素影响,未来物价同比涨幅可能有所回落,但通胀显示压力并不意味着将实质性减轻。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可以考虑不对称加息,如果担心信号过强,也可以考虑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
诸建芳:我认为近期加息可能性不太大,8月份CPI涨幅达到3.5%,实际上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的,即粮食、猪肉等价格上升。从同比数据来看,四季度CPI将出现回落,三季度应当是全年高点。另一方面,如果是考虑加息的话,应当出现经济回升强烈、货币供应增速较快等情况,即出现需求推动型的物价上涨,但目前的物价上升主要是农产品导致的,货币政策对这种价格上涨情形影响有限。
年内加息弊大于利
中国证券报:您认为什么时间是加息的合适时点?
滕泰:我认为只要核心CPI保持稳定,就一直不用考虑加息。8月份食品价格上涨事实上存在特殊性。一部分是由于洪涝灾害等天气因素,更大程度上则在于预期,8月份的食品价格提前预支了洪涝灾害以及粮食减产的预期。从另一方面看,预期消化后,这也意味着四季度CPI会明显回落。如果目前选择加息,则可能加大经济下行压力,甚至给明年带来通缩风险。
林朝晖:年内不排除加息的可能性。在具体的可能时间点和信号上,一是当货币政策的基调发生微调时,例如由“适度宽松”转变为“松紧适度”;二是在上调利率之前央票利率将上行。目前我们看到还没有明确的政策信号,特别是央票利率还处于倒挂状态。
当前通胀压力抬升,同时工业增加值等数据也显示经济下滑态势适度减缓,确实存在不对称加息(只动存款利率不动贷款利率)的可行性。8月份CPI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引起,这背后也折射出了更多通胀因素,例如房价上涨。通过非对称加息可扭转实际利率为负的局面。
未来物价看粮价脸色
中国证券报:未来几个月的物价走势如何?
诸建芳:从月度CPI来看,8、9月份应当是全年高点,9月份CPI涨幅可能与8月相差不大。PPI目前仍处于下降通道,预计9月份PPI环比回升,但由于翘尾因素大幅下降,预计当月PPI同比涨幅4%左右。今明两年PPI可能呈现“U”型走势,即PPI涨幅先下降再逐步回升,明年二季度PPI将达到低点。
从经济增速来看,预计三季度同比增长9.1%,比二季度进一步回落。从粮价来看,我们预计今年粮食产量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减产,但我国目前的粮食储备相当充足,今年适当减产不会对粮价产生很大冲击。
滕泰:预计9月份我国核心CPI会继续回落。由于实体经济仍处于回落趋势,PPI涨幅也会逐步降低。对于非核心CPI来讲,食品价格受周期性供给波动影响,能源价格更多受国际影响,这两者涨跌都不是加息所能决定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物价涨幅升至3.5%,持续数月的“负利率”情况仍然持续。针对目前是否应当启动加息,中国证券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办公室主任陈道富、民生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滕泰、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和华泰联合证券首席债券分析师林朝晖。
专家认为,三季度可能是全年物价的高点,虽然加息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管理通胀预期,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抑制。而目前我国物价上涨是食品价格导致的,加息对此未必起到直接效果,故加息必要性和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