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财经>个人财富>文章页
"同质竞争"质疑下 基金公司差异化战略不走寻常路
字号:

类别: 金融服务业 时间: 2010-09-20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李良 江沂

关键字:基金

表面来看,众多基金公司冷落了公募业务,倾情非公募业务,但在其背后,事实上暗藏着他们对公募基金业务竞争日趋恶化的忧虑。表面来看,众多基金公司冷落了公募业务,倾情非公募业务,但在其背后,事实上暗藏着他们对公募基金业务竞争日趋恶化的忧虑。

不为人熟知的“小秘密”

  表面来看,众多基金公司冷落了公募业务,倾情非公募业务,但在其背后,事实上暗藏着他们对公募基金业务竞争日趋恶化的忧虑。

  在公募基金市场的竭力厮杀之外,基金公司们还有着不为投资者熟悉的“小秘密”。

  在鹏华基金的官网上有这样一个数据:截至2010年6月30日,公司管理资产总规模达到1002.59亿元。细心者会发现,根据WIND统计数据,鹏华基金今年二季度末的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为493亿元。也就是说,鹏华基金的管理资产总规模中,非公募部分竟达到509亿元,超过了公募基金。

  无独有偶,坐拥478亿元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的海富通,也在非公募领域结下了硕果:根据其官网公布的数据,2004年末开始,海富通为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及其他多个海内外投资组合担任投资咨询顾问,截至2010年二季度末,投资咨询业务规模超过210亿元人民币,海富通投资咨询业务成为其颇具特色的业务之一。

  此外,在公募业务快速扩张后,汇添富的发展战略中添加了“专户”这一项,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公司上下着力推进的重点,成绩也颇为不错:不仅发行数量在同行中领跑,而且业绩、口碑也在同行中属于佼佼者,并成功在专户领域打造出独有的“添富牛”基金专户品牌,成了在专户品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基金公司。

  表面来看,众多基金公司冷落了公募业务,倾情非公募业务,但在其背后,事实上暗藏着他们对公募基金业务竞争日趋恶化的忧虑。

  随着新基金发行“赔本赚吆喝”的现象频频发生,基金公司们对非公募业务拓展的厚望陡增,不仅将其定为差异化竞争的重点,而且希望借此改变基金业的行业格局,撑起基金公司收益的“半边天”。尽管就目前而言,非公募业务为基金公司贡献的利润极其有限,但某基金公司总裁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却发出豪言壮语:未来即便公募基金市场份额出现萎缩,相信非公募业务的成长也可以养活整个公司。

  不过,虽然不少基金公司把非公募业务作为重点拓展的主战场,但依然有像国投瑞银这样坚持在公募业务上细心耕耘的公司,并且成功地在公募业务中打造出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持续的基金产品创新。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2007年7月,国投瑞银推出国内第一只分级基金——瑞福分级,短短5个交易日就达到了60亿元募集上限;2009年,国投瑞银又推出第二只分级产品瑞和300,首次尝试配对转换、份额折算等条款;2010年,国投瑞银发行首只金融地产指数基金,并着手开发一系列产业链指数产品。

  持续的产品创新不仅为国投瑞银打造了独有的发展优势,而且也切实地在公募业务规模上为其带来了效益。对于把“创新”定位为公司战略重点的动机,国投瑞银总经理尚健坦言,当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国投瑞银与其他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于是决定采取“非常规手段”去缩小这一差距。

  而国投瑞银的成功,或许能给那些期望在公募业务领域有所突破的中小基金公司提供一种思路。

  当基金业饱受“同质化竞争”的质疑时,一些基金公司心怀“小九九”的差异化战略其实早已悄然展开。

  无论是国投瑞银在基金产品创新上的锐意进取,还是汇添富将基金专户提升至公司战略的高度,抑或海富通在投资咨询业务上的多年默默耕耘,背后代表的,是诸多基金公司渴盼通过差异化战略来打破行业僵局的诉求。毕竟,自2007年基金业攻城拔寨猛然扩张至3.2万亿元资产管理规模后,两年半间再未有尺寸之功,而彼时形成的行业格局,则让众多中小型基金公司感觉发展前途渺茫。

  在表面竞争的背后,基金公司们又在打着什么样的算盘呢?这场新竞赛或许不见硝烟,但其对基金业未来发展却具有深远意义:因为它,基金业可能正在打开一扇窗。

  没有业绩就是“纸老虎”

  “在基金行业,没有业绩的支撑,再响的品牌,也就像纸糊的老虎,一戳就破,没有长久的生命力。”某基金公司高管说。

  居安思危,使得基金公司们并不满足于现在的“小康”生活,把“不走寻常路”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千差万别的竞争战略中,哪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呢?

  “不管基金公司的差异化战略朝哪个方向发展,有一点不能改变,那就是所有的这些竞争都将围绕产品来进行,因为基金公司本质上就是一个产品提供商和服务商。”在谈及基金公司未来的竞争方向时,某基金公司高管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该高管指出,基金公司不想走寻常路的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期望通过差异化战略形成自己的优势,从而在现有行业格局中提升自己的地位,一种则是由于现有业务增长前景有限,需要拓展新的盈利渠道来满足快速发展的需求。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基金公司能否在严酷的竞争中取胜,最终依然要靠产品业绩来“说话”,这是由基金公司的特性所决定的。

  尚健也认为,在基金公司差异化竞争中,投资能力还是起了根本性的作用。他说,从近二十年美国资本管理业的管理经验看,或拥有一个非常好的团队,或在市场找到一个绝对强项,是资本管理公司成功的基础。如贝莱德集团就一直专注于结构化固定收益产品;而资本集团则追求长期业绩领先及依托社区分销渠道商。这些,对于今天中国的基金公司进行差异化竞争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正如这些基金公司高管所言,虽然差异化战略给基金公司带来的是新的发展路径,但决定这一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却依然是基金公司的老本行——投资。这也就意味着,并非所有的基金公司都有能力去实现差异化,也并非所有的基金公司都能在差异化上获得成功。因为这需要的不仅仅是一腔热血和满腹激情,更需要的是一个具有强大投资能力的投研团队。一句话,判断基金公司差异化战略是否有价值,关键还在于这个战略能否给客户带来财富上的增值。

  “所以说,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是公募业务,还是非公募业务,投资能力是基金公司进行任何差异化竞争的根本。有些基金公司认为,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树立公司品牌也可以达到差异化的效果,但这其实是本末倒置。在基金行业,没有业绩的支撑,再响的品牌,也就像纸糊的老虎,一戳就破,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前述基金公司高管说。

  专心致志者总有回报

  专注于一个方向的差异化竞争,不仅能增加基金公司取胜的概率,而且对拓展基金业的发展空间也有莫大益处。

  走不同的“摘果实”道路,前景自然很诱人,但同时也陷阱密布。事实上,在一轮又一轮的洗牌后,只有少数基金公司真正站稳了差异化竞争的脚跟,而更多的中小基金公司,恐怕需要另觅途径。

  业内人士指出,那些能够在差异化竞争中胜出的基金公司,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专注于一个方向的发展,比如专户业务,或者非公募业务中的海外投资服务、企业年金等等。由于专注,这些公司在资源分配上会形成集聚优势,从而在业务竞争中较其他公司更有爆发力。而反观一些中小公司,则期望多点开花,各种业务都去尝试,在资源分配上很分散,竞争上自然处于劣势,被洗牌出局并不意外。

  以“一对多”专户业务为例,该项业务在去年开闸后,引起了数十家基金公司的追逐,不管是否具备这方面的投资管理能力,大家都拼命抢发“一对多”专户产品,将其视为公募业务之外的一块“肥肉”。但一年之后,不少基金公司却只能黯然退出该业务的竞争,只有少数肯投入大量资源、专心致志于专户业务的基金公司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以产品发行数量最多的汇添富为例,其在2006年就开始着手准备特定资产管理业务的准备工作,包括从产品设计、投资、渠道、客户服务、基金清算全流程均有专设团队,在基金专户上投入的人力近30人。目前,汇添富专户投资部拥有9名专职投资经理,每位成员均有至少八年以上的投资经验。将如此强大的投研力量放在专户部门,汇添富在专户领域展开其差异化竞争的雄心可见一斑。

  其实,专注于一个方向的差异化竞争,不仅能增加基金公司取胜的概率,而且对拓展基金业的发展空间也有莫大益处。试想一下,一家基金公司找准一个差异化竞争的定位,可以为基金业打开一个新天地,保守一点,假如有10家公司成功了,那基金业的发展空间将会拓展多少?

  (责任编辑:王慧梅)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财经大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