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每月去理发,都要贾兰勋、于云德两人给他记账,到月底从他的工资里扣除,绝不占国家一点便宜。那时国家一些企业出产了新产品,如半导体收音机、手表等,都送中央领导同志审阅,刘少奇每次看完后,都叫工作人员如数退还。每次出国访问或在国内接见外宾,外宾赠送的礼品他都如数上交。“他为后人作出了榜样,他这种公私分明的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于云德感慨地说。
“少奇同志的办公室不到20平方米,一把旧藤椅、一对沙发就是最好的摆设,仅此而已。”于云德说起刘少奇生活简朴时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刘少奇儿子从苏联留学回来,找了一个对象,是某文工团的演员,可领到家里后第二天,女方就提出了分手。原来,这个姑娘嫌弃刘少奇家里太贫寒了。于云德说,刘少奇家里人口多、花费大,可他从来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平时家里9口人吃饭,每顿饭也只有小小的6碟菜。刘少奇穿的也是粗布衣服和布鞋,只有接见外宾的时候,才穿上中山装和皮鞋。在他的严格教育下,刘少奇一家人都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
开国总理周恩来是全国的当家人,可他向来都是公私分明。在公私分明方面,周恩来留给我们很多动人的事迹。在人们在印象中,周恩来总是那样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几十年,有的破损了,织补后继续穿。
周恩来的家常饭菜很简单,主食经常吃些粗粮,副食一般是一荤一素一汤。建国初期,周恩来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周恩来对自己乘坐的轿车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后来他经常乘坐的专车是红旗轿车。他说:“别人不坐我坐,我喜欢国产车。”在用车问题上,他公私分明,毫不含糊。
他去理发,看病,探亲访友,看戏等,都算作私人用车,总要叮嘱身边工作人员照章付费,从工资中扣交。周恩来个人请客吃饭一律自费。
周恩来不收受馈赠礼物。1961年春节前夕,他收到家乡淮安县委托人捎来的莲子、藕粉等土特产,当即委托办公室回信,并寄去100元钱。
周恩来总理1976年1月8日去世后,身边工作人员整理了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的工资收入和支出帐目。收入只有单一的工资和工资节余部分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别无其他进账。而支出的项目比收入的项目要多一些,大体有这样几项:伙食费、党费、房租费、订阅报纸费、零用费(购买生活用品),特支:补助亲属和工作人员、捐赠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