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我们动手比较早。”中信银行总行营业部总经理助理张丽君回忆2010年初,她就和同事一起详细考察广州等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的运营模式,回京后,按照总行的部署,马不停蹄地拜访了中化、五矿等大企业,等北京下半年正式成为第二批试点城市之一时,中信手中已经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合同,甚至连诺基亚这样的外企也被说服做了一笔以人民币结算的业务,去年总行营业部在北京市场结算总量达到320亿元,名列同业前茅。
事实上,由于境外人民币市场仅有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且人民币衍生产品较少,资本交易能力较弱,企业的境外贸易伙伴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并不高,不少银行一开始将开展人民币结算视为积极配合国家政策。
但此项业务在2010年底前的爆发性增长,超出许多银行的预期,央行2011年跨境人民币业务座谈会上通报的情况显示,全国2010年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量达到3495.86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业务新蓝海。
中信的抢跑战略使得2010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量增势迅猛,达到390.57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11.16%,位居全国中外银行第三位。
不过,中信并不是一匹突然杀出来的黑马。
接受《经理人》采访时,谈到未来的发展,张丽君一脸轻松,去年中信商业银行重组完成后,在这个新搭建的国际业务平台上,人民币结算,只能说是牛刀小试。
布局国际化新蓝海
在国际业务方面中信表现出强烈的进取 心。
这家1987年就拿到中国第二张外汇业务牌照的银行,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服务能力一直独树一帜。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海外发展,和所有的中国商业银行一样,中信也面临着一个新的业务发展起点,与工行频频海外并购拓展分支行的硬扩张不同,中信发挥擅长整合资源的优势,走上另一条路。
2010年下半年,在央行扩大人民币结算试点前,中信银行完成对中信国金旗下的中信银行国际(原中信嘉华)的收购,中信国际设在香港,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曾强调,此时进入香港市场可抢占有利地位,“香港独特的地缘优势决定了其在未来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中会起到主要作用,人民币业务量将会持续上升,从政策上、制度上,香港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现在进入香港市场是抓住了进军未来香港人民币结算业务市场的最好时机。”
中信国际这枚棋子的重要性其实不仅仅是地理位置。
具体业务层面,张丽君切身感受到了自己拥有境外平台的便利。中信目前的人民币结算的清算模式有两种,走中国银行的清算系统,或是通过中信国际和1600多家海外代理行清算,尽管她承认竞争对手中国银行拥有监管部门指定的清算系统这一优势,但大家的服务品质越来越趋同,走中信国际这个平台,“现在可以实时到账”。
如果把人民币结算业务看作一条产业链,中信国际未来可补足人民币产品交易、跨境融资、避险等服务环节,在一份给客户的推介PPT中,中信国际介绍,目前能提供人民币不交收远期合约(NDF)、合成人民币贷款等服务,去年7月,中信国际向机构投资者发行了价值5亿元人民币的存款证(人民币衍生产品),在香港银行中拔得头筹。中信国际执行副总裁司库陈镜沐认为,“这将加强我们贸易融资业务的人民币营运资本,和优化我们的人民币资产负债能力。”
一幅美妙的图景正在徐徐展开,张丽君告诉《经理人》,现在只开放了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跨境结算,未来如果开放资本项目,依托平台优势,中信可立即对客户开展人民币跨境融资。加上“全程通—国际贸易金融服务方案”,实际上,中信人民币结算业务可形成一条货真价实的“全产业链”。
此外,持有中信国际15%权益的战略投资者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已与中信银行签署合作协议,为其客户提供人民币结算产品和服务,BBVA在拉美地区和欧洲的网点分布较多,亦成为中信“走出去”的另一张王牌。
竞争提前到来
尽管现在中信业务量突飞猛进,但张丽君还是觉得,这个市场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的客户,绝大部分是大企业,为什么?因为大企业的议价能力强,可以要求贸易伙伴用人民币结算,而中小企业的议价能力弱,如果对方拒收人民币,他们还是要选择外币结算。”掣肘人民币结算需求的原因在于人民币在境外还没有形成一个大而完善的流通机制,企业的心态是,如果能拿到远期升值的预期,或者是很快变现、得益,才愿意持有人民币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