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梅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ICU里共有40名护士,平均年龄28岁,大部分都没有结婚,有对象的也寥寥无几。“护士们没有绝对的休息时间,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一旦有紧急需要就要第一时间赶到。 ”一次,一个小护士正在相亲,硬是被喊了回来,“这些孩子是把青春献给了患者。 ”刘秀梅说。
刘秀梅说,整个ICU就像前线战场上的救护队,一刻都不能放松。如果护士技术水平不高、思维不够敏捷、反应不够快,掌握不了先进仪器,这对患者来说都是致命的。在这里,不仅要抢救患者的生命、给他们打针吃药,更要把患者当亲人。“这份工作是份良心活。 ”刘秀梅说。
如果把医院的病房比作战场,ICU(重症监护室)则是环境最为恶劣、形势最为紧张的前线。今天是国际护士节。昨天,本报记者走进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ICU,去了解这群“特殊”护士的忙碌工作,体味其中的酸甜苦辣。
现场 在岗护士忙碌不停
昨天早上7时,护士相妤提前10分钟进入了急诊ICU。“您昨晚睡得好不好? ”相妤轻声问。老人微微点了点头。“现在我要给您擦脸、擦背了。 ”相妤说完,用热乎乎的毛巾给老人擦起脸来。随后,她小心地给老人翻了个身,检查是否有褥疮,再用干净的毛巾给老人擦背、擦胳膊。照顾完这个老人后,相妤又为另一位患者洗头、洗脸、擦身……
照顾好两位老人吃过早饭,相妤小跑到ICU中间的办公桌前,为两位老人处理医嘱。刚坐下不久,一位老人的呼吸机警报声响起,“可能是有痰,”相妤连忙跑过去为老人扣背、吸痰。这边忙完了,她又为另一位老人翻身,“这些老人长期卧床,最少得两个小时翻身一次。 ”
记者注意到,整个ICU里摆放着16张病床,10多位在岗护士都和相妤一样,忙碌不停。
细节 护士和患者默契交流
在这里,护士和病人之间,培养出了一种特殊的默契。患者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护士们就能够理解患者的意图。“我们这里实行24小时无陪护制度,收治着各科室的重症患者,比如各脏器功能损伤、大手术后的患者及生命垂危的患者,在这里护士的责任心最重要。”急诊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刘秀梅说,这里的病人情绪常常不稳定,时常会发生家属和病人不理解护士的情况,此时,护士们就要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
由于ICU里的大部分病人的气管被切开,语言表达不清楚。监护室里特别设置了“呼唤沟通板”,方便患者与护士在上面写字进行沟通。
病痛 腰肌劳损成职业病
在ICU,有太多的应急抢救,护士要每天面对随时可能来临的死亡。“最多时一个月有20多名患者死亡。 ”刘秀梅说,面对死亡患者,她们要进行尸体料理。
随时用药、随时记录病情、随时抢救,记者注意到,在ICU里,每个人的神经都是紧绷的,两只脚更没停过。刘秀梅说,最紧张的是抢救病人。“上周日的夜班,我们配合医生抢救了两个病人,又‘送走’了5个患者,第二天早上8点多忙完后,夜班护士腿都哆嗦了,足足在休息室里呆了2个多小时才下班。 ”
护士们的体力付出相当大,虽然年纪较轻,但她们基本上都患有腰肌劳损。 记者齐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