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文章页
走向钢铁强国之路――大规模并购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11-06-01 来源:正略钧策管理咨询

关键字:并购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的五年过渡期于一年前的2006年12月正式结束。从此,我国所有的产业都将面临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尤其是涉及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工业建设的冶金工业、装备制造业等基础性产业。

产业集中度低是我国钢铁行业各种问题的集中表现,由于产业集中度低,导致了很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一是钢铁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低。

由于集中度偏低,企业规模小,使得我国很多钢铁企业工艺装备小型化、科技水平低力,产品结构不合理,档次低,造成产品缺乏竞争。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国内钢铁企业的主导产品螺纹钢、小型材、中型材、线材等钢材产品(长线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利润空间较小;另一方面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如不锈钢板、硅钢片、热轧薄板、冷轧薄板等)生产能力不足,需要大量进口。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但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钢材进口国,随着我国汽车和家电制造业的不断发展,高档板材的使用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供不应求的局面还会持续。

目前我国长线钢铁产品自给率已超过100%,但钢板只有70%左右。热轧及其他表面处理的薄板等产品进口占我国钢材进口的65%,冷轧、镀锌、硅钢板的进口依赖度一直维持在50%左右。

以2004年为例,我国进口钢材3316万吨。尽管2004年我国钢材进口大幅降低,但板材进口占钢材进口量85%以上的格局仍没有改变。在板材的进口中,薄板进口1644万吨,占板材进口量的65.50%,在薄板进口中热轧普薄板进口353万吨,占薄板进口量的21.70%,冷轧普薄板进口684万吨,占薄板进口量的42.10%,中板进口310万吨,占板材进口量的12.40%,不锈钢板进口269万吨,占板材进口量的10.70%。

二是钢铁生产“两高一低”:能耗高,污染高,效率低。

从生产布局来看,目前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除了西藏之外,全都有钢铁企业。过去是计划经济和战备观念有意分散布局,后来又有地方政府和投资方的急功近利,使全国钢铁生产企业从10年前大约600家,迅速扩张到目前的1000家,遍地开花。准入门槛低,使得相当数量的钢铁企业生产规模小,装备水平低,设备老化,国际上许多淘汰的工艺和装备在这些企业中大量存在,这就必然导致能耗高、污染高、效率低,类似当年的小化肥、小水泥、小煤窑。随着技术进步,平炉被淘汰,转炉、电炉、薄坯连铸被推广,从炼钢开始短流程方式已渐成气候,这也促使准入门槛的降低。但钢铁业物流是大进大出的,全国遍地开花,我国又不重视水运,过分依赖铁路,造成铁路运力的紧张。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钢铁产业的整体发展。

三是铁矿石采购的价格谈判受制于人。

铁矿石是钢铁生产最主要的原材料。我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低,不仅加剧了行业内部的同业竞争,还削弱了我国钢铁行业作为买方在国际铁矿石市场的价格谈判能力,加剧了铁矿石的价格上涨。

目前,世界铁矿石生产高度集中,全球75%的铁矿石生产量和贸易量都集中在世界前三家铁矿石供应商(巴西的淡水河谷矿业公司、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矿业公司和英国的力拓矿业公司)手中,使得铁矿石供应商的谈判砝码较重,话语权较大。

虽然我国钢铁企业进口的铁矿石占世界铁矿石需求总量的80%,但是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非常低,导致我国钢铁企业或铁矿石进口商在进口铁矿石时主要考虑本公司的个体利益,不考虑我国钢铁行业的整体利益,进口市场无序化,甚至国内各进口企业之间相互抬价,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上很难用“一个声音”说话,从而导致铁矿石价格的不断提高,提高了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

2005年10月24日,中国与国际铁矿石三大供应商之间启动了“铁矿石定价”谈判。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谈判,2006年06月20日,宝钢集团领衔的我国钢厂与国际铁矿石供应商巨头之间的谈判终于尘埃落定:精粉矿和块矿价格比上个年度上涨19%,涨价幅度高于中国大多数钢铁企业的预期。这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的弱点。

在此次谈判中,中方试图寻求铁矿石定价的主导权,并把“钢铁限产”等种种手段作为谈判的筹码。但是,以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为首的国际供应商,却清楚地看到了我国钢铁产业过于分散的缺陷:中国的中小钢铁企业很多,难以形成真正的“采购联盟”。

国际铁矿石市场的供给方只有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力拓等三大垄断公司,而需求方则是我国上千家钢铁企业,谈判地位的悬殊导致国际铁矿石供应商们的强硬态度。如果加速推进钢铁产业整合,以兼并重组方式迅速提高我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形成统一口径,将会在话语权上占据更多优势,必然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国际谈判能力。

分享到:

转播到腾讯微博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