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领导力>文章页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人间 最天才的悟败者
字号:

类别: 领导与控制管理 时间: 2011-09-06 来源:《中国企业家》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关键字:
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如果乔布斯来写这三部曲,他不能回避的,是曾经的迷失与失败。事实上,失败是他最好的大学,在人世间的这场游戏中,他是最天才的“悟败者” 

  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如果乔布斯来写这三部曲,他不能回避的,是曾经的迷失与失败。事实上,失败是他最好的大学,在人世间的这场游戏中,他是最天才的“悟败者”

  文 | 本刊特约作者 郭建龙   编辑 | 李岷

  谁都想赋予祝福,但不必讳言,辞任CEO,是史蒂夫·乔布斯告别苹果的第一步。

  当这场注定到来的结局在2011年8月24日拉开序幕,不用等到最后,一个时代已经结束。这是苹果的时代、乔布斯的时代、甚至全球商业与高科技界的某个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后段落,以乔布斯被诊断出胰腺癌开始,到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结束,一边是凡人的病痛与折磨,一边是天才般的灵感与卓越创造。这些元素对立冲突却融为一体,既闪烁科技的光泽,又饱含人性之张力,还带着艺术的线条,它们构成了乔布斯与苹果独特的魅惑。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乔布斯成功的理解,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乔布斯的自我反省能力。其实乔布斯经历过很多失败,但是从失败中学习了很多经验,永不放弃。”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说。

  “我认为乔布斯与别的企业家最大的不同是:他失败过。”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说。

  此刻,用乔布斯喜欢的鲍勃·迪伦的那首《答案在风中飘》向乔布斯致意再合适不过。“一个男人要经历多少旅程,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男人。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获得自由之身……”

  乔布斯不是生而为神,是行走人间的修行者,他从一个完全不知想要做什么、迷恋游荡与大麻的少年出发,短暂成功却被人抛弃,也经历过自我的迷失与放逐。这二三十年中,乔布斯的容貌发生着令人惊异的变化。今天瘦削刻骨、眼神深邃、永远黑衫蓝裤的这个人,与从前那个挺着肚子、脸颊圆润的美国普通长相,简直不像同一个人。同样,乔布斯后期对产品、商业的理解,以至他个人的修为与境界,是从前期乔布斯脱胎换骨而来的。但愿接下来的文章能帮你理解一个词,什么叫—原地满血复活。

  关于乔布斯的答案,在他的失败中飘。在多重挫折与重大失败中,他淬制出了这枚苹果。

  同样是8月,不过是整整30年前。1981年8月12日,正是从这一天开始,在个人电脑(PC)市场如日中天的苹果遇到了真正的敌手,在愈来愈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走入了漫漫熊途。那一天,IBM推出酝酿已久的IBM PC。

  然而,就在8月12日当天,人们却认为这平淡无奇。他们普遍认为,这款电脑与正流行的苹果电脑相比还差得太远,只不过是一个抄袭者、追随者和组装者,并不足以改变格局。乔布斯也展现了他一如既往狂妄自大的性格,在报纸上登载了一通广告:“欢迎IBM公司:苹果公司真诚欢迎你们和我们合作!”以此嘲弄IBM这个不合格竞争者。四年前,苹果推出了畅销的苹果II个人电脑,这款电脑不仅改写了个人电脑的版图,而且让苹果成了个人电脑的执牛耳者。

  IBM PC的确看上去非常糟糕,这款电脑与其说是它制造的,不如说是它组装的,CPU来自英特尔,操作系统来自微软,显示器、电源、打印机等,也都来自外部厂商。IBM只是把这些东西拼凑在一起,装在一个壳子里,就成了自己的产品。

  当苹果的员工买来了一台IBM PC,把它拆开、看完,乔布斯立即松了一口气,宣称“IBM公司在个人电脑的设计上根本没有电脑产业界的新技术。他们只是重新包装了一下,或者是稍微扩展了一下苹果II的技术。”

  如果将IBM PC和苹果正在研制的下一代产品做个比较,就更显出IBM PC只不过是个史前产品:它的操作系统用的是字符界面,不能显示图像,而苹果内部却有两拨技术人员都在研制更加先进的电脑,它可以显示漂亮的图形界面,并且配备了人们还不知道的秘密武器:鼠标,有了它,用户不用键盘就可以操纵计算机。总之,80年代的苹果就在试图将PC变成今天的电脑模样,色彩缤纷、图文并茂,而不再是黑色背景下一行行贫乏的命令加上一个个闪烁的字符。

  然而事情的变化却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个人电脑业的格局正是在这一天,重新书写。世界并没有像乔布斯设想的那样前进,反而转了个大弯,上了IBM的轨道。

  不仅于此,IBM甚至决定了别人的命运:它选择的CPU提供商英特尔成为了最重要的芯片提供商,盖过了苹果选择的摩托罗拉;它选择的操作系统提供商微软也借此机会成长为巨头。而苹果投入重金研发的两款先进电脑Lisa和Macintosh,不是完全失败,就是濒临失败,伟大的设计竟然完败于最苍白的产品。

  当2011年8月24日乔布斯辞职CEO时,世界只顾着惋惜,却不太留意这其实是乔布斯第二次从苹果任上离开。26年前的1985年9月,乔布斯被自己请来的、曾经卖糖水(百事可乐)的CEO赶出苹果电脑公司。那时的他,是个产品设计与公司政治斗争的双重失败者。

  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乔布斯都是个不好对付的人,他不仅孤傲、自大,而且年轻时不乏偷奸耍滑、拉帮结派之举,甚至将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

  他的人格缺陷甚至在他还未出生就已注定,1955年他的单身母亲在怀孕时就决定把这个孩子送给别人。他的养父母属于典型的美国蓝领,只能尽可能让他接受完整的教育。

  在这方面,乔布斯与和他一同崛起的比尔·盖茨不同,也和更老的巴菲特不同,后两者都家境宽裕,盖茨的母亲与IBM的董事长是朋友,巴菲特的父亲还担任过国会议员,就算是对他们的创业没有直接帮助,中产以上家庭的熏陶也让他们比乔布斯有更从容的性格、更宽阔的视野。

  而乔布斯偏执、不合群、要求绝对服从、时刻想当老大、独裁、缺乏民主作风、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把其余的全都抛到脑后。这样的性格随着他的起起落落,并没有太大改变,只有程度上的调和和策略上的退缩而已。

  创业之前,在雅达利(Atari)公司工作时,由于不合群,主管只让他晚上工作,好与其他人错开时间。在此期间,他吝啬和好占小便宜的本性也时有显现。他的传记中都会记载一个小故事,显示他如何让好友、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同是苹果创始人的沃兹尼亚克(沃兹)帮助他干活,又如何用小聪明私吞奖金。

  1970年代掀起的嬉皮士运动很对他的口味。受自由风潮的影响,他与正统社会格格不入,只上了半年大学就辍学了,并且开始抽大麻,蓬头垢面、穿长袍、赤脚,甚至有段时间去印度修行佛教。

  直到他从印度回来,人们还看不出这个年轻人能干什么,到底他会去追随导师凯鲁亚克(嬉皮士标志人物,《在路上》作者)的足迹,继续浪荡天涯,还是在公司里一直当一个低级的程序员,终老一生?

  巴菲特后来发明了一个词叫“卵巢彩票”,指人的命运有时在卵巢中就已经注定,有的人生在美国,生来就可以享受美国人的福利待遇,而有的人生在了索马里就只能去当海盗。

  乔布斯也中了一张卵巢彩票:家在加利福尼亚,硅谷就在旁边。

  这个青年人被硅谷和电子计算机的神奇迷住了。恰好这时,计算机正在从大型化转向中小型化,又向微型化(个人电脑,PC)转变,以前,制作一台计算机需要上百工程师共同的努力,才能制造出一台庞然大物,而现在,一个人只需要购买足够的电子元器件,加上敏锐的思维,就可以造出一台只有电视机大小的个人电脑了。

  乔布斯的朋友沃兹是个技术天才,热衷于利用业余时间制作PC电路板。然而,沃兹有一个技术人员常有的弱点:只低头制作产品,却不懂市场与用户体验,也缺乏一以贯之的恒心,并且,他在惠普有个稳定的工作,没有经济压力,制作PC电路板只是个人爱好。

  乔布斯的性格恰好与他的朋友形成了互补,他虽然技术能力一般,但有商业头脑,又天不怕地不怕、固执、一路走到黑,还有抓住人死缠烂磨的本领。在他的牵头下,1976年愚人节这一天,苹果电脑公司成立了,初期的员工只有三人,技术骨干沃兹还是兼职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苹果脱离了草台班子的命运,取得了初期的巨大成功?这要从个人电脑的发展中寻找原因。

  在当时,消费者如果需要一台个人电脑,是无法直接购买到整机的,他们只能买到电路板,再自己购买键盘、电源、显示器等外设组装起来。所用的机箱也是五花八门,有木头的,有金属板的,美国人自己DIY各种奇形怪状机箱的热情大致可以追溯到当时,并一直保留到现在。

  沃兹尼亚克设计的苹果I型电脑也是只有电路板,然而敏锐的乔布斯这时候抓住了一次机会:在与别人交谈时他发现,消费者期待是一台完整的个人电脑,而不是一块电路板。于是,到研发苹果II的时候,他决定为消费者提供完整的电脑。也许恰好是因为他技术不精,才脱离了那些技术极客的视角,从顾客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有了这个伟大的发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苹果II成为了首款商业化、完整的个人电脑,并重新定义了PC行业。以后的竞争者如果要占领市场,提供的绝不能是一块充满了焊点的电路板,而是装在机箱里(顶多缺个显示器,因为可以用电视机代替)的完整电脑。

  这次发现也奠定了乔布斯一生的基调:制造面向消费者的产品,注重技术,但更注重技术带给人们的使用体验,越到后来,他对于使用体验的追求越强烈,甚至到了偏执、不计后果的程度。

  至于对技术开发过程,乔布斯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视。据负责苹果市场部的特里普霍金斯回忆,乔布斯在负责开发时,处理得非常混乱,比如,他决定机箱的大小,只考虑必须让用户看着舒服,却不考虑技术实现的可能,结果机箱太小,使得技术人员很难把所有的元器件都塞入机箱里,但他们又敢怒不敢言,只得尽量想办法。

  另外,乔布斯令人难以忍受的个性,在创业过程中反而成为了优点,他锲而不舍进行创业的品格是苹果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这一点,正是沃兹所缺乏的。

  在乔布斯偏执的坚持下,苹果公司的资金、管理层都走上了正轨,从而为它的辉煌创造了条件。

  1977年的西海岸计算机展销会上,苹果II电脑大放异彩,一夜之间订单蜂拥而至。后来的成功,只是一种延续而已。1980年12月,苹果公司股票上市,乔布斯的资产达到了2.175亿美元,25岁就成了亿万富翁。

  他自豪地说:“当我23岁的时候,我的财富达到了100万美元;在我24岁的时候达到了1000万美元;而在25岁的时候则达到了1亿多美元。”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但四年后,IBM发布了自己的PC……

  IBM PC成功的原因,恰好就是苹果失败的原因。在当时的PC业内,很难找到两家如此泾渭分明的电脑厂商。

  乔布斯追求完美体验的性格往往会衍生出下一级:控制一切,因为只有控制一切才能保证每个细节的完美;一旦将部分产品外包出去,就不得不去担心外包厂商的生产能力。这里,也可以看出苹果发展的瓶颈:这个从三个人发展起来的小公司还没有适应更广阔的产业分工,他们只是靠热情和不顾一切的冲动来制造最酷的产品,却没有想到,如果学会信任别人,重视与别人的合作,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只要乔布斯领导公司一天,就绝不会允许IBM PC这样的开放式产品出现在自己的公司。也正因此,苹果电脑始终显得曲高和寡,形不成产业链优势。一旦苹果的战略出错,就等于全盘皆输。

  而处于另一极的IBM则正好相反。虽然起步晚,但由于IBM的开放式标准,使得围绕着蓝色巨人,迅速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不仅形成了微软、英特尔、台湾各厂商等配件团队,还形成了康柏、戴尔、宏碁等兼容机(与IBM PC类似、零部件可以互相兼容的计算机)团队。这些团队无不拥有着瞬间跟进的能力,使得整个产业环境出现了迅速的演进。

  在产业链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一家厂商犯了错误都不要紧,它的位置很快会由其它厂商填上。比如,IBM在推出低价个人电脑PCjr的时候失败了,但戴尔迅速填补了空缺,打开了低价电脑市场。到最后,甚至IBM因为战略失误而退出了PC行业,但是它所创造的IBM PC兼容机仍然继续高歌猛进。

  可以说,正是IBM的开放标准打败了苹果。不过,当年的乔布斯即使看到了这一点,也绝不会走IBM的老路,这是他孤傲、偏执的性格所决定的。

  他的这种性格,指引他做出了最酷的两款产品:Lisa和Macintosh,它们凝聚着乔布斯的心血和产品哲学。

  关于Lisa的设计,可以追溯到乔布斯和他的团队一次对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参观。在业内,施乐的研究中心一直被认为是创新的圣地,研究中心的工程师们由于宽松的管理环境,创造出了许多超前的产品原型,然而由于施乐公司过分注重打印机而忽略了其它产品,使得这些产品只能放在研究中心,长年得不到应用。

  乔布斯在中心看到了一台无与伦比的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和当时的计算机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仿佛是未来的人们设计的。它配备了图形化的界面、用鼠标进行操作、配有文字和图像处理程序,并且连上了以太网。

  回到苹果后,深受触动的乔布斯决定,苹果也要设计一台这样的电脑。于是,就有了名为Lisa的计划。

  Lisa的设计显示了乔布斯追求完美的性格,这个为了用户体验,不顾一切的疯子最初设定的电脑价格是2000美元,但当Lisa投放市场时,价格却达到了10000美元。为了追求计算机性能,将它设计成最强大的计算机,苹果公司花了三年时间才推出。

  不过,当Lisa推出的时候,乔布斯却因为苹果高层的内斗,已经远离了Lisa项目。于是,同样精于内斗的他迅速抢夺了公司的另一个项目:Macintosh,赶走了原来的负责人,自己掌起了舵。

  在最初的设计中,Macintosh是一个傻瓜式的计算机,让用户易于上手、便于使用,价格也并不昂贵,但乔布斯接手之后,迅速将它变成了另一个Lisa,要求Macintosh必须是图形化界面、配备鼠标等设备。结果,Macintosh的战线迅速拉长,研发周期也拖得没完没了。

  在IBM PC和它的兼容机们正在摧枯拉朽般占领市场时,苹果公司却在为两个超前于时代的产儿做着艰难的催生。他们的宝都压在了这两个产品上。

  1983年1月,价格达9995美元的Lisa推出,这的确是一款划时代的电脑,却由于高昂的价格和缺乏软件支撑而宣告失败。

  1984年1月14日,苹果正式推出Macintosh,它漂亮的外观、图形化的界面都令人如痴如醉,并在100天里卖出了7万台,这在当时已经是不小的成就。

  但就在乔布斯以为大功告成的时候,Macintosh经过了最初的火热,却卖不动了。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Macintosh自身的设计有问题,由于它的硬盘不够大,文件往往需要保存在软盘上,哪怕用户做简单的操作,也可能需要多次更换软盘,很不实用。其次,支持Macintosh系统的软件太少,除了它自带的少数几个软件之外,就没有其它软件可用了,与之相比,IBM PC搭载的微软DOS系统虽然难看,却有成千上万的软件支持。于是,人们在买电脑时会先跑到Macintosh的面前,为它的图形化界面和鼠标赞叹不已,赞叹完了之后,却跑去购买一台IBM PC或者兼容机。

  可以说,Lisa和Macintosh不是败在了产品本身,而是败给IBM逐渐搭建起来的产业链优势。

  投入巨资研发出来的大杀器失败了,苹果跌入泥里。在未来十几年的低迷里,它实际上是在为以乔布斯为代表的管理层的决策失误还债。

  在乔布斯神话中,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就是:他被自己请来的CEO赶走了,这个CEO就是原百事可乐总裁斯卡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出鹊巢鸠占和忘恩负义的戏剧。然而,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

  实际上,之所以苹果要请斯卡利担任CEO,并非乔布斯一人的决定,而是公司内斗妥协的结果。

  不管是对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甚至同事、上下级,作为天才的乔布斯只有一种情况下才能与人配合好,就是他取得了主导权的时候。只要没有主导权,任何人都会成为乔布斯排挤的对象。他排挤走了苹果的前任总裁斯科特,又毫不留情地从拉斯金手中夺取了Macintosh的领导权,而乔布斯的另一个心愿,无疑就是当上公司的CEO。但他的反对者,几乎包括了苹果公司其余所有的领导人。他们不希望看到一个不满30岁,狂妄的人担任CEO。

  斯卡利是作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人选被请来的。但斯卡利到来后,不可避免地与乔布斯发生了冲突。当时的苹果已经接近于倾颓的边缘,一方面,公司研发的主打产品都变成了哑炮,另一方面,竞争对手的攻城略地使得苹果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更加令人沮丧的是,乔布斯仍然我行我素,他的Macintosh海盗团队形同飞地,自我感觉良好。甚至就连苹果的联合创始人沃兹都开始反对乔布斯,决定离开苹果公司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领导层决定解除乔布斯对于Macintosh团队的负责权,并赋予斯卡利对于公司的全权。

  此时公司还没有赶走乔布斯的意思,只是不让他管事了。然而,这样的决定导致的是更大的反抗,乔布斯又开始了一系列的合纵连横,决定清除斯卡利和反对势力,重新夺权。这件事情被曝光后,造成了他最后的离职。

  这是乔布斯一生中,在激烈复杂的权力斗争中唯一一次大的失败,原因并非是他请错了人,也不是他不走运,而是他的个性遭到整个苹果公司高层的离弃。

  在乔布斯被解职的当天,回家痛哭时,无人能知苹果管理层驱逐乔布斯的对错。历史不能假设。如果把当时的苹果交给乔布斯,它就真的能够起死回生?还是让苹果公司更多地亏损、以至于彻底消失?

  如果没有十年的流放,尤利西斯就是一个与其他人没有区别的小国国王,诗人荷马也不会为他写上千言万语,现代人也不会记得这个已经死了几千年的冢中枯骨。之所以到现在人们还在吟咏尤利西斯的故事,恰在于他的流放、奋斗和重返国王之位。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