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领导力>文章页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人间 最天才的悟败者
字号:

类别: 领导与控制管理 时间: 2011-09-07 来源:《中国企业家》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关键字:
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如果乔布斯来写这三部曲,他不能回避的,是曾经的迷失与失败。事实上,失败是他最好的大学,在人世间的这场游戏中,他是最天才的“悟败者” 

  如同尤利西斯一样,十年流放之路,对于乔布斯和苹果来说,也显得弥足珍贵。甚至人们相信,如果他不被流放,就永远还是那个狭隘、狂妄、目光短浅,除了对计算机和佛教之外,对于其余世界一无所知的人。

  恰好是流放为他打开了另一扇门,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他离开苹果创立的第一家公司—NeXT电脑公司,又失败了。NeXT电脑主攻教育市场,然而,离开了消费市场,面对大学董事会暗箱操作的采购合同,NeXT毫无优势,结果,这个生产计算机的公司只能改做软件。虽然它开发出了最好的操作系统之一,但公司在十年后,依然没有起色,到了倒闭的边缘。

  虽然他的NeXT接近完败,但是,乔布斯的佛陀却给他了另一个机会:皮克斯。他用1000万美元通过收购而成立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让他脱离了电脑的狭隘小圈子,在另一个领域闯出了名号,不仅给他带去足够的收入,还让他具有了更加广阔的视角,认识到电脑只是消费产品中的一种,而所有的产品实际上又有着共同的特征:必须让用户喜欢,肯为它掏钱。当做到这一点的时候,电脑已经不是电脑,而是一种品牌,积累的品牌效应可以让苹果获得超额的利润,从而把自己和那些靠低价求生的可怜虫,如康柏和戴尔,拉开了档次。

  在掌管皮克斯公司时,乔布斯还进一步学会了与产业链打交道的能力,这是他之前最欠缺的。电影工业的复杂性,使得他必须利用自己的专长,与发行、院线、唱片等多个行业打交道。这也让他明白,独断专行、包揽一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的,但必须有个限度,在限度之外,要尊重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这个认识让他在以后的生涯中受益匪浅。到后来开发iPhone时,乔布斯为iPhone配备了覆盖全世界的最复杂的产业链,为了制造这个小小的手机,中国大陆、台湾、日本、韩国、欧洲有多少人为之殚精竭虑?与如此众多厂商打交道,是以前的乔布斯完全做不到的。

  与好莱坞的联系还让他积累了足够的人脉资源,从而能够在未来整合数字音乐产业链。

  不过,皮克斯也贯穿着乔布斯偏执和追求完美的性格,皮克斯由于长期不赚钱,也需要靠乔布斯的钱养着,但皮克斯的动画短片却屡屡获奖,引得人们赞叹不已。可以说,皮克斯也是一个超前的产物,它的动画作品如此优秀,以至于人们不知道该拿它做什么用。

  直到十年后,回报才真正到来:1995年,当NeXT仍然频频亏损时,歪打正着的皮克斯却制作出当时最棒的3D动画片《玩具总动员》,一夜之间变成了提款机。2006年,迪斯尼收购皮克斯时,支付了74亿美元。

  斯卡利注定是个卖糖水的,他不会像乔布斯那样剑走偏锋、让董事会和投资人心跳加快,但同样不会设计制造出伟大的电子产品。在他的精打细算之下,苹果并没有死亡,甚至销售额还扩大了。不过,不应该高估这种销售额的扩大,因为同期内戴尔、康柏正在以爆炸般的速度发展。

  由于苹果的疲软,人们再次想到了乔布斯,于是,苹果收购了NeXT,并请回了乔布斯,这个遭到流放的人获得了第二次机会,回到了十年前的原点。

  “关闭苹果公司,把钱分给股东。”1996年,乔布斯再次回归苹果时,年轻的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戴尔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嘲讽式的。

  乔布斯回归后的苹果董事会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人,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不懂电脑。这样的格局让乔布斯很轻松控制了董事会。他甚至迅速请走了请他来的CEO吉尔阿米里奥,获得了十年前他没有争取到的权力:董事会里再也没有反对的声音了。

  这个傲慢的国王所要做的,只是向人们证明自己,他还能够改变世界。而此时,他的产品思想已经从十年前的单一、萌芽态走向丰满与成熟。他改变了苹果公司的定义:苹果不是一家单纯的电脑公司,而是能给消费者提供最佳体验的消费电子公司。

  在他的坚持下,苹果电脑更加娱乐化。它有意将电脑设计得与众不同,酷味十足。为了做到让人们喜欢,他更加追求产品完美无缺,甚至比以前更加过分,任何一个细节都无法逃脱他的质问。他如同一个中世纪的国王,说什么也不会放下王权,给其他人留下机会。实际上,为了达到完美的设计,控制力是不可或缺的。

  在IT行业内,由于外包潮的兴起,往往会出现外包公司拿到了核心技术,而品牌厂商只剩下品牌、丧失了技术发言权的尴尬情况,但这绝不会出现在苹果,即便它将制造外包给了台湾厂商,但最具价值的那一部分:设计,却永远都只掌握在苹果的手中,因为在设计中,最核心的价值、最能决定产品走向的人,就是乔布斯。

  但是,如果说乔布斯在产品设计上保持了绝对控制,做最封闭的产品,不容别人置喙,那么与此同时,他将另一扇窗留给了合作伙伴—他吸取了原来的教训。

  还记得Macintosh推出时的尴尬吗?那台计算机拥有着良好的用户体验,却在一个方面做得非常糟糕:它只有少数几款软件的支持,以至于用户拿到了计算机之后,不知道该用它来干些什么。这样的缺陷不容许犯第二次。

  在做iPod时,他意识到人们需要的不仅是一款超酷的播放器,更需要的是内容,因此,他让整个音乐产业链加入进来一起陪着他玩。到了iPhone时期,他又做出了App Store,让软件开发者们可以借助iPhone获得不菲的收入。苹果产品缺乏软件支持,这句话在iPhone手机上再也不会重现。

  在不经意间,苹果已经变成半开放式的系统,这一项转变堪称乔布斯和苹果的革命性转变,不管怎么赞扬都不过分,如果没有这个变化,苹果仍然不可能走远,也不可能成为流行时尚的代表。

  这种半开放的思路,同时也表明,在乔布斯大脑与商业哲学里:整合创新开始优于自我开发,前者可以召唤与迸发出更大的能量。周鸿祎就说,“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之后,苹果在核心技术上全面采用了拿来主义的策略,也就是说苹果产品上的很多东西,核是别家的,或者是收购的,然后再在外面加了一个壳。比如说,iOS操作系统和Safari浏览器都是在别人的核心上加了一个苹果自己的壳。这是乔布斯对过去的自己的‘反叛’。”

  如果不理解乔布斯的这一项转变,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做出同样气质产品的公司十年前失败了,在十年后却取得了摧枯拉朽的成功。

  曾经讽刺过他的戴尔为自己的言论付出代价。

  乔布斯上台后,在计算机领域,推出了五彩的iMac,以及MacBook等产品,最后,甚至推出了能够塞入一个信封的MacBook Air,重新定义了什么是对电脑的品味。当和苹果的电脑放在一起时,戴尔电脑就像是一个土了吧唧的乡巴佬。

  但这还不算完,iPod将整个音乐产业链收入囊中,曾经研发出随身听、并控制音乐产业多年的索尼应声衰落。

  接下去衰落的是当年苹果最大的竞争对手微软,微软的操作系统垄断了整个PC界,但随着PC时代的终结,微软却没有抓住手机带来的机会,被苹果的iPhone彻底甩开。

  通信市场是一个比电脑更加封闭和排外的市场,那儿巨头充斥,长期的僵化和优越的垄断环境造成了它们的不思进取。这时,一直坚持产品封闭的苹果反而成了冲破通信业锁链的急先锋。由于iPhone的革命性,运营商巨头们却不得不接受苹果苛刻的条件,开始卖苹果手机。而对于手机业的老大诺基亚,苹果用实际行动表明,诺基亚的产品连给iPhone擦鞋都不配。

  再接着,是iPad。苹果用这款产品,硬生生创造出来一个平板电脑市场。

  一个能从失败中爬起来,坚持自我,同时又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人,是最可怕的。这时的乔布斯甚至不止超越了成败,甚至,因为他的病,他超脱了生死。每次乔布斯在公众场合现身,特别是发布每款苹果产品时,所有人都会感觉到他催眠般强大的气场,有媒体把它叫做乔布斯式“现实扭曲场”。

  他走上了神坛。

  如周鸿祎所说,“如果乔布斯早五年重返苹果,我认为他的拿来主义很难成功。像今天的苹果产品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流畅的感觉,当时的软硬件即使能支持,也是非常昂贵。但摩尔定律发展到今天,软硬件的条件具备了,用户体验时代来临了,于是乔布斯趁势而起,一发而不可收拾。”

  乔布斯第二次崛起,正与整个IT行业的变化有关。如果说,1980年代的PC产业还是朝阳产业,那么十年后,PC业已近中年。

  朝阳时期的特征是产业分割细致、需要多企业协调,那时候做硬盘的企业专门做硬盘,做内存的只负责内存,做组装的只负责做组装。但一旦进入中年,产业的整合度加强,专业化公司数量减少,加上台湾代工企业的发展,使得一家电脑厂商只需要向台湾厂商下个订单,什么事情都解决了。

  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当年红火的组装公司如戴尔、康柏越来越难过,消费者也不再只注重CPU速度、内存大小,而开始关注整体体验,以及产品是否酷。而用户体验正是乔布斯一辈子的拿手好戏。

  可以说,十年前无限细分的产业链,正在向着重新整合进发,变得越来越和其它消费电子行业的特征相似。苹果从发展之初,就带着浓重的消费电子产品倾向,因此适应了这个潮流。1980年代乔布斯开发Lisa和Macintosh时不被人理解的完美主义作风,到了现在,反而成了工程师们的动力。而其它厂商受制于产业链,转身不易。

  至于iPod和MP3行业,原本就是封闭的,因此,苹果作为消费电子厂商进入,只要产品足够好,加上音乐产业链的整合优势,成功也就可以期待了。

  然而,现在,另一个产业却显示出朝阳的特征,并且向着细分迈进。那就是苹果进入的手机业,或者还可以包括平板电脑,统称为移动互联网行业。

  如今的手机业很像当年处于爆炸点上的PC业。老一代史前巨头们的光环正在消散,它们当初定义的手机形式早已经过时。新一代的巨头正在产生,产业链也越来越细化。在十年前,人们很难理解为什么手机也需要一个强大的CPU或者操作系统,那时的手机厂商们虽然也购买芯片,但是,它们更看重生产整个的手机,可以说,当时赚大钱的是手机厂商,而芯片和操作系统厂商、外设商都只能赚小钱。

  如今,这样的趋势正在改变。业内形成了高通、NViDIA(英伟达)这样的精于手机CPU的巨头,也产生了像Google这样只生产手机操作系统的厂商。就像1980年代一样,市场细分、协作的产业链模式似乎正在从计算机转移到手机上。

  到底苹果会像当年一样,生产出苹果II这样前瞻性的产品,然后就被超越,还是跳出命运的窠臼,一直保持领先?这是值得人们考虑的问题。

  Google,是至今唯一可能打败苹果的对手。但Google对iMac和iPod等夕阳和壮年产业也无能为力,它有希望击败苹果的领域是朝阳产业的移动设备。当苹果的iPhone出现时,世界上还没有Google的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然而,当Google开发出这个新的操作系统后,它却取得了令人惊讶的增长,Android手机的增速已经超过iPhone,甚至在许多市场上,它的份额也已经超过iPhone。如今,Google又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掌握了摩托罗拉移动的所有专利,并具备了硬件设计的实力。

  Google所采取的策略,也和当年的IBM和微软一样,就是借助于开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不管是三星还是HTC,甚至中国移动、联想、魅族、阿里巴巴、小米科技这样的国内公司,都在使用Android,如果它们能够形成集群优势,依靠众多厂商的合力或许能够像当年IBM一样击败苹果。

  不过,即便是为开放辩护的人,也必须承认,在改成半开放系统后,苹果的抗击打能力已经比当年强了很多。即便Google拥有利器,但最终决定成败的,也许还是双方到底谁先犯错误。

  苹果只有一直保持产品创新领先,并持续制造出最酷的产品,才有可能继续执移动互联网之牛耳,一旦做不到,或者如同当年的Lisa和Macintosh一样,生产出一款错误的产品,就有可能被持群狼战略的Google所超越。成功和失败,也许只是一念之间。

  对于乔布斯而言,他的偏执和追求完美始终是双刃剑,他仍然那么自以为是,在需要专注时,可以提供足够的凝聚力。但是,当这个企业需要转身时,基因中的固执将成为企业的大敌。

  2011年8月24日,当乔布斯发出自己的离职信时,写道:“我一直在说,如果某天,我不再胜任苹果CEO,达不到大家的期望了,我会第一个告诉你们。不幸的是,这一天终于来了。”

  只有在这时,人们才意识到,无论怎么早有预期,苹果公司和世界都没有准备好他的离去。一个偏执狂领导的公司是否能够与其灵魂人物断奶,是值得探讨的。虽然他指定了继承人,但没有人知道苹果公司是否能继续保持创造力和专注。人们还想知道,苹果在发明了iPod、iPhone、iPad之后,还有什么东西等待着被发明?

  也许,当未来苹果再次被赶超时,人们会更加怀念乔布斯,只是,人们或会忘记,这是他尚在位苹果时,就已经埋下的隐患。—这是天才注定的效应。

  而无论怎样,乔布斯本人完全配得上1997年8月苹果推出的“不同凡想”(Think Different)那段有名的广告词:“向那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逊,他们惹事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你可以赞美他们,引用他们,反对他们,质疑他们,颂扬或是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了事物。”

  因为乔布斯改变了世界。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