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管理>领导力>文章页
邱林:中产阶级消费并非拉动内需风向标
字号:

类别: 区域经济 时间: 2012-04-23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消费
最新一期美国《商业周刊》的报道称,中国中产阶级正一手托起奢侈品市场,引领中国消费品市场。大多数美国产品在中国的售价高于美国,使得星巴克等品牌在中国具有在美国没有的某种奢华和自我放纵意味。人们发现,许多中国消费者之所以去星巴克,为的是体验某种生活方式而非喝杯咖啡。

最新一期美国《商业周刊》的报道称,中国中产阶级正一手托起奢侈品市场,引领中国消费品市场。大多数美国产品在中国的售价高于美国,使得星巴克等品牌在中国具有在美国没有的某种奢华和自我放纵意味。人们发现,许多中国消费者之所以去星巴克,为的是体验某种生活方式而非喝杯咖啡。

从外国媒体中,我们会发现中国“中产阶级”这个词。然而,中国是否有的中产阶级,一直是国内颇具争议的话题。在这场争议中,有一种观点似乎占了上风,即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中产阶级”的定义,无论是时尚传媒还是普通百姓眼中的“中产阶级”概念,往往就是与“白领”及“高收入”“高消费”“高学历”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的群体。

实际上,中国“中产阶级”只是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他们往往把年收入介于6000美元(约合37899元人民币)至1.5万美元(约合94500元人民币)的国人称为中产阶级。中国社科院曾在一份报告中说,中产阶级在中国人口中所占比例为23%,也就是说在13亿人口中,大约有3亿人属于中产阶级。

当然,这一统计数据是在玩弄一个巨大的数字游戏,因为他们所定义的“中产阶级”是那些月收入超过7000多元人民币的人,一方面这部分人并没有那么多,另一方面以这一月收入来确定他们为中产阶级是行不通的。因为即使他们的月收入有7000元人民币,也无法在北京和上海这类大城市挥金如土地享受生活。

2008年以来,国内房地产价格飙升,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的一套住房售价是一个所谓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的几十倍。一篇题为《一套房子榨干一个中产阶级》的财经评论认为,拉动内需依靠中产阶级是一句空话,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现状是一套房屋消灭一个中产阶级。

这个观点虽然有些偏颇,但它却反映出一个现实,中产阶级要支撑中国消费市场还不具备条件。因为中产阶级发育得还相当缓慢。除了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之外,中产阶级还是踪影难觅,中等收入者在整个社会中所占比例还很小。

在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态中,农业劳动者阶层仍占总就业人员的42.9%,社会中间阶层仅占20%。中国还未形成社会中间阶层占多数的“橄榄型”,而是各中下级阶层偏大的“洋葱头”型。

当然,部分中产阶级也引发了一些消费热潮,比如近年曾涌现出两个购买力超强中产阶级的符号式群体,一是温州炒房团,二是山西煤矿主。这两个群体曾经威风八面,通常都是一幅暴发户形象,集体出动,挥金如土,对豪宅、名车等昂贵的物品进行无节制地消费。但这两个群体从总体上看还属于势单力薄的小众群体,他们掀起的风浪并不足以形成社会性风潮。

不可否定,中产阶级与消费潮流,确实是媒体观察相对较少的重要领域。然而,以中产阶级的消费来观察中国拉动内需的风向标,是不可取的,而且容易陷入盲目的乐观。因为中产阶级消费,自然容易强调从中国市场上获得成功的人,但也可能会忽视更广大的底层,即普通老百姓的消费。

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目前政府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做法只能是短期行为,经济长期健康增长,要依靠产业提升,要使普通劳动者收入持续增长。2012年GDP政府已放弃“保八”,但为了确保GDP 7.5%的增和速度,政府方面仍将投资作为保增长的主力,而拉动内需对GDP贡献的措施并不明显。

其实,正在进行经济转型的中国,既面临提高中等收入人群收入问题,也同样面临提高普通老百姓收入的问题。中国转变发展方式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继续保持投资和出口一定速度和规模的同时,更多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虽然中产阶级是消费欲望、消费能力、消费潜力重要的一个群体,但绝不是拉动内需的全部力量,而真正拉动内需的主体还是普通老百姓。当然这有一个重要前提,即政府应把提高他们的收入作为增强消费的施政目标。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