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双科技是一家做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技术公司,基于Gridsum Dissector云计算平台,帮助客户度量、分析并优化其在线业务绩效,包括网站、富媒体、搜索引擎和视频流媒体等。这是一家创业公司,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完成由迪斯尼旗下思伟投资领投的A轮融资和诺基亚成长伙伴基金的融资,凭借其成熟的网络广告效果量化及网站数据挖掘技术,与众多全球及中国知名的企业建立了稳固且长期的合作关系,包括微软,可口可乐,欧莱雅,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等等。
近日,BNET商学院记者采访了国双科技创始人之一、高级技术总监黄勇坚,他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
国双科技高级技术总监黄勇坚
成长经历
黄勇坚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是首届“盛大杯”全国青少年游戏程序设计大赛团体冠军获得者,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自己是一名很单纯的技术人员。在大二时,他和同学祁国晟(国双科技的CEO)一起合作,做了各种各样的项目研究。在2005年他和祁国晟等同学一道,创立清华大学软件产业协会,负责协会的技术开发和项目管理工作。
黄勇坚现任国双科技高级技术总监,负责公司技术路线的制定,以及公司软件产品的技术架构、研究开发和项目跟踪。一直致力于企业级应用和服务开发、海量数据库及数据仓库应用研发和各大智能手机平台下的移动应用开发,拥有在数据分析技术和产品研发领域的丰富经验和深刻见解,领导参与了公司的网站分析产品线、视频分析产品、移动分析产品线和SEM产品线的各个主要产品的研发工作。
国双诞生
国双科技的创业团队有四个人,当时为什么大家会想到创业?“其实也不是头脑发热去创业的,而是当时我们在学校已经以软件协会的形式运作过一些软件项目,还有搜索引擎优化(SEO)这样的业务。软件外包开发和搜索引擎优化这两块业务也是我们公司在创业时说做的主要业务。2005年12月,我们大四毕业生面临找工作和创业的选择大学生找工作虽然竞争激烈,可它的风险相对小一些,而创业的风险就会比较大。我当时非常认可我所在的团队,总认为我们几个人在一起可以做一些成绩出来。之而且当时我们分析了团队构成的情况:首先,我的强项是在于写一些粗浅的代码,还有一个人非常熟悉搜索引擎优化,他不是学生,他有公司运营的经验,懂得公司日常运营的事宜,还有一个核心人物就是我们的CEO祁国晟,他是一个比较有想法、有商业头脑的一个人,他也是学计算机的,能够编程,既善于言辞、善于把握机会,又善于团结大家一道工作,正是他把我们团结在一起,让我们走上了创业之路。于是,国双科技在2005年12月诞生了。”黄勇坚回忆道。
创业困境
对于每个创业者而言,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一帆风顺,但实际上,任何一家企业都会出现低谷和高潮。黄勇坚谈到:“在2006年整一年中,我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我是负责软件外包研发的,在软件外包方面遇到的困难就是我们当时人很少,又都很年轻,在行业里没有很成形的销售体系,接一个单子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现在接单子的关键是在于一个行业中的积累很重要,我们当时就是缺乏这样的一个积累。另外,因为人员比较少,我们接了单子以后就会把整个团队的核心成员精力全部投入进去,这就决定了我们接单子的能力是很有限的。”
再好的团队也要面临开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国双科技在2006年上半年就只接到一个软件打包开发项目,6万块钱,这是公司的第一笔收入,整个上半年就没有其他收入了,就靠这6万块钱维持着。到了下半年的时候,国双科技很艰难的接到了一个做一卡通的考勤门禁系统。“当系统做好后我们以为可以交差了,但客户还要求我们去进行部署。客户是做一卡通的,业务卖给了内蒙古包头的一个大工厂,要求我们以他们公司工程师的身份到内蒙古包头做部署,我们不能说自己是国双科技的人,只能说自己是那家公司的工程师。做这个项目我们还遇到几个困难,首先,他们选用的技术不是我们的•net技术,他们当时用powerbuilder,是由Sybase公司出的一个与Visual Basic6.0很像的一个技术,这个技术在90年代中期、2001年以前很火,但到2000年之后就退出历史舞台了,都是•net、Java的年代了,当时我们不懂powerbuilder,但那家公司一直是做powerbuilder的,坚持要用powerbuilder进行开发,不管是不是落后技术。为了生存,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去学,如果不接这个单子的话,下一个单子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遥遥无期,只能看天吃饭。我们为了这个项目还招募了一名北邮的实习生,他会一点powerbuilder,加入我们之中一起搞开发。”黄勇坚说道。如今,这个实习生已经成为了国双科技的一名技术骨干。在黄勇坚看来,泡在噪音隆隆的厂房车间里调试系统的那段岁月虽然是艰苦的,但却是值得怀念的,与实习生的战斗友谊也正是在那个时候结下的。
到了2007年,国双科技接的软件开发的单子也就5单以内,项目金额也都不大,加起来不到30万,黄勇坚同自己的创业伙伴就开始反思,“我们一致认为软件外包业务并不是我们一个最佳的选择。我们宁可在一段时间内放弃我们的收入,也要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产品。我们发现国内还没有一个很好的产品可以帮助广告主去度量他的投入和回报,于是我们就下定决心去做这样一款在量化分析领域中的产品。在今天来看,我们当时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并且我们这款产品的研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黄勇坚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