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负债著称于世的房地产企业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近日遇到 了麻烦。媒体称绿城未来一年内将有接近30亿美元的债务需要偿还,但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拥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只有12亿美元。为避免破产,绿城希望银行能 让贷款展期。今年以来,绿城为缓解资金紧张状况,已经采取了引入战略投资者、转让部分项目等措施进行自救,但负债率依然高企,能否熬过这轮宏观调控还是未知数。
今年上半年,绿城集团净资产负债率为93.5%,较去年年底的148.7%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依然高企。
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曾表示,假如真的无路可走,那就直接把价格降到底,所有的房子都卖完,以后就不再做房地产。
截至2011年年底,绿城负债率达148.7%,同比上升16.7%。集团银行结余及现金、抵押银行存款共58.8亿元,仅为上年三分之一。公司董事长宋卫平表示,去年最惨的时候,公司账面上只有几千万的资 金。今年以来,绿城为缓解资金紧张状况,采取了引入战略投资者、转让部分项目等措施进行自救,但净资产负债率仍然高达93.5%。
宋卫平贩卖股权成瘾或失去第一大股东地位
致力于开发精品高端物业的绿城集团,旗下产品因为主要面向改善型需求,所以遭受“限购限贷”的双重桎梏,今年销售曾经一度举步维艰,绿城第一季度合同销售额约67亿元,仅占其全年目标的17%。在销售疲软和短期负债高企的情况下,绿城不得不通过变卖资产获取现金。
今年6月8日绿城宣布与九龙仓达成认购及投资协议,向九龙仓定向增发股份和可换股证券, 交易金额总计约51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1.6亿元)。完成配发后,九龙仓集团持有绿城中国24.6%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这次九龙仓入股虽然让绿城 获得了暂时重生的机会,但是宋卫平个人为此付出了代价:作为绿城第一大股东,他的股份被稀释至25.45%,仅略高于九龙仓的24.6%。
6月22日,绿城又将其在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天津等地的9个项目的一半股权转让给融创中国,收取对价33.7亿元。此外,绿城还在上半年先后转让了上海外滩地王、绿城广场、无锡香樟园、台州等地的项目股权,回笼资金约51.1亿元。
上述几笔融资和出让项目股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绿城的资金链紧张状况,但是公司净资产负债率仍然高达93.5%。
为避免破产申请贷款展期
未来12个月绿城有接近30亿美元的债务需要偿还,但从最新监管备案资料来看,该公司截至6月底的现金和银行存款只有12亿美元。为避免破产,绿城希望银行能让贷款展期。
绿城首席财务长冯征表示,绿城说服银行推迟了所有到期贷款的到期时间。这些贷款总计有人民币200亿元(合32亿美元)左右。
贷款展期资金链压力加大
冯征表示,绿城打算用出售资产所得来偿还贷款,并且公司目前正寻求得到香港银行的帮助,以获得长期融资。绿城行政总裁寿柏年也表示,为筹集现金,改善现金流状况,公司计划在2012年下半年出售更多资产权益。
贷款展期不仅可能会增加放款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量,限制银行在经济减速时期发放贷款支撑经济增 长的能力,还会使贷款公司支付更多的资金成本和信用成本。一般情况来说不是万不得已企业不会申请贷款展期,因为贷款展期并不能根本解决还款问题,只是延迟 还款时间,对于短期贷款来说,延迟时间也是相当有限的,而且还会增加获取、持有资金的成本。
今年上半年,绿城中国实现净利润增长103%至18.11亿元人民币,营业收入126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12.3%。虽然上半年业绩表现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但绿城拿地并不如万科保利等龙头房企积极。
差点死在买地上
公司董事长宋卫平表示,以前很喜欢出去看地,去土地拍卖现场,现在我再也不去了,也不买地了。2008年和2009年拿了300多亿的高价地,绿城差点死在买地上。等到市场恢复到基本属性再说。
今年上半年未拿地
去年以来,绿城没有新增土地储备,今年上半年也没有拿地,而且通过项目合作与转让,减少了土地储备总量。绿城计划积极介入二三线城市综合体及养老和旅游等主题地产,拓展发展空间。
房企大鳄集体出动拿地
尽管此轮严厉的房产调控依然没有放松的迹象,但部分资金链改善的龙头房企已按捺不住拿地冲动。自7月以来,万科在土地市场上的投入已超过110亿元。8月,万科、龙湖、中海、金地四家大型房企拿地金额合计121.44亿,环比7月上涨了4.85%。
除万科外,华润、中海、保利、绿地、龙湖等龙头房企也于近期屡屡在土地市场上“出手”,大有集体抄底土地市场之势。此前一向积极拿地的绿地受制于高负债今年极少拿地,未来或许在市场份额、销售额、利润额等关键指标中被其他龙头房企远远甩在身后。
结语
去年以来,被破产、收购、退市的传言缠身的绿城,一直被视为此轮楼 市调控下濒临资金链断裂的地产商代表。以前董事长宋卫平说绿城要做大企业,公司也一直是高负债率的发展模式,但现在已经转变为适可而止。今年靠出售项目和 股权“造血”负债仍然高企的绿城能在此次调控中挺过来吗?宋卫平能否带领这家赌性十足的公司脱险?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