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间点,虽然前期的关注度被炒得很热,但小米手机还没有用真实销售来证明自己的信心。当全公司几乎倾尽全力去应付“米1”的各种局面时,在小米公司内部,一个独立的项目组正在按计划启动,而他们的目标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用吃奶的劲做一款当时客观环境下能做的最好的手机。
随后,“米1”的用户反馈不断涌来,二代产品需求的功能权重也随之调整,最重要的具体要求被总结为3点:性能是最首要的,一定要搞到高通最新的芯片;工业设计不能“没有设计”,要有大幅提升;相机拍摄效果要比之前好得多,而且,一定要有前置摄像头。
在之后的10个月内,小米一代获得了远超出整个小米公司最初预想的成功,可是在三星、HTC、华为,乃至海信、阿尔卡特的上下夹击下,在整个智能手机行业迅速提升的性能和迅速降低的价格下,一代越成功,就越在“米2”的研发过程中增加了风险与压力。
在2012年8月16日来临之前,手机行业、通信行业包括互联网行业众多的目光都投在了这家一年以前还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公司”身上。他们等着看小米二代如何创造奇迹,或者笑话。
如果说“米1”只是投向手机行业大海的一粒石子,试试水深水浅,则在“米1”的石子已经掀起大浪之后,小米二代是否有能力让小米公司真正撕开市场成为主要参赛选手,将事关小米自身的生存。
站在“米1”的肩膀上
8月16日,小米公司创始人、CEO雷军站在北京798艺术区内的会场舞台正中,习惯性地双手紧握胸口。在宣布“米2”之前,他先对台下超过千名听众给出了一个数据:小米手机销量352万台。
一年前小米公司对自己第一代手机的预期,是卖出去30万台。而今天在352万台的基础上,小米公司对下一年的预期是到2013年8月16日,“米2”要卖出1000万台,小米手机1和1S是500万台。对比而言,这是一年前相同数据的50倍!
这不仅仅是数据本身那么简单——到现在为止,小米已经成为高通公司在中国地区的第三大芯片买家,夏普手机屏幕在中国的第一大合作伙伴。
一年前,雷军曾说,小米想要做好手机,于是去找全球最顶级的硬件供应商,可他们的反应却很冷淡。现在呢?
“在米2的研发过程中,供应商对我们的支持力度明显变大了。”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黎万强说。一个明显的对比是,“米1”拿到高通1.5G双核芯片时,当时因为产品太新,连驱动程序都不健全,小米只有自己让工程师不断地去一遍遍尝试,“像在一间黑暗的屋子里摸门”。而现在,“米2”采用的高通4核28纳米芯片依然是最新的,可高通的工程师已经在与小米联手作业。
采用最新的产品总是有风险的,尤其芯片是手机的核心,一旦有未曾发现的问题,或者驱动并未有足够好的匹配,将影响整个手机的销售,并使得返修率提升的可能性变大。
供应商力度变大,一方面能降低“新”的风险,另一方面,小米的一些特殊需求将会得到满足。比如“米2”容量2000毫安时的电池,就是电池厂商根据小米的要求度身定制的,这在一年前根本无法想象。
除了供应商之外,生产商的基础也因为“米1”而牢固打下。直到2012年年初,小米手机的供应仍然远未能跟上需求,因为在小米的代工厂南京英华达,生产线几乎是“边卖边建”。小米初期30万的销量预期完全不靠谱,使得在生产上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大大延迟了小米手机放量销售的步伐。可到了“米2”,已经经历过一轮煎熬的小米有南京(英华达)和廊坊(富士康)两家代工厂,将在更充沛的资金、准确的预期下运转——尤其对英华达而言,小米已经成为主要机型。“今年‘米2’的销售时间和数量一定会比去年有明显提前。”黎万强说。
用户层面,8月17日雷军在微博上发了一张截图,“米2”发布之后,小米手机在百度搜索风云榜上迅速到达手机品牌排行榜和手机产品排行榜的双第一。除了对供应商的影响力变大,“米1”所积累的人气和关注度也被继承到“米2”上,并引发了新一轮的传播潮。小米手机长达80分钟的“2012新品发布会”完整视频,在优酷上的观看超过了15万人次;在小米社区里,“米2”的汇总帖查看次数为277万次,帖子回复超过50万条。
据统计,“米1”的购买者中60%-70%为对智能手机不太了解甚至刚开始使用的用户,这使得出现这样的状况——小米手机必须一定程度上充当“智能手机布道者”的角色,因为很多智能手机、触摸屏和操作系统的问题,用户都会下意识将它们看成是小米的问题。这是小米手机“一夜成名”之后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可在“米1”打下基础之后,已经经过“手机教育”的用户数量将大幅提高,过去一年在产品层面上所受非议的压力也将减轻。
除此之外,小米手机在通信运营商、开发者、内容商和自身服务体系上的种种话语权、影响力增大和经验增加之后,传承给“米2”的还有更多。当“米1”带着小米飞速进入快车道后,“米2”虽然要随时小心重大到滑出车道的问题发生,可实际已经处于一个比之前舒服得多的位置。
对手机而言,30万销量的玩法和1500万的玩法完全不一样,在这一阶段,小米公司必须开始思考未来一年的新竞争策略。
性价比黑盒开启与核心竞争力回归
在被称为“小三大战”的小米与360的微博论战中,360董事长、CEO周鸿祎曾经细数过小米手机的成本。以这次标志性事件为代表,原本神秘的手机成本“黑盒”被揭开,手机价格和成本的真实关系被展现在公众面前。
论战中有个关键问题:小米手机到底是不是以成本价在卖?答案是小米其实赚钱,这一点连雷军也没有否认。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小米最初预估30万销量,并以这个销量核算成本,最后销售数量远超过预期,是批量化大规模生产带来了成本的降低。
但手机消费者对手机性价比的预期由此升高。如果说在一年前,“米1”的发布正是靠着“超高性价比”来引爆热潮,那到了今天,“米2”必须寻找更多的竞争力。
“回到原点,其实小米手机的核心追求并不是性价比,而是性能本身,之后才是价格的问题。”黎万强说。
手机性能是小米首要考虑的问题。在“米1”之后,小米公司在对手机各种零部件、乃至包装盒和塑封袋上的追求有了更强的底气,而不用像之前那样考虑太多成本问题。不管是高通4核芯片、大光圈摄像头,还是玻璃贴合的IPS高分显示屏,这些行业最新部件都出现在了“米2”中。
据摩根斯坦利估算,如果不计算税与专利费,“米2”的成本仍然达到1700元。而国内也有通信专家更详细地测算,“米2”总共成本在2300元以上。
在追求了性能之后,以千万级销量和产品周期来权衡成本,小米依然把这一代手机的价格定在了1999元。对小米而言,这个价格已经在一年之后变成了不可逾越的坎,而其性价比则通过追求更高性能(以及成本)来实现。
可是对目标更高的小米来说,这些仍然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