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代价是什么?如何应对?
代价就是要大幅度的控制新的产能,削除过剩的产能,从原来的恶性竞争环境中解脱出来,大幅度提高产业的集中度,提高产业整体的效率和产品质量。
可是,实际的情况,却令人担忧。因为,谁都不愿意减产,更不要说停产了。中国钢铁企业,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地域分布分散,可以说是遍地开花。
表二,中国钢铁大中型企业的地理分布情况
华东:宝钢,沙钢,马钢,南钢,永钢,梅钢,济钢,日照,莱钢,泰钢,杭钢,苏钢,石横,青钢,淮钢,三钢,南昌,新钢,兴澄,萍钢,中钢,长达,中天。
华北:首钢,唐钢,包钢,河北,太钢,邯钢,国丰,津西,石钢,舞钢,邢钢,天钢,长冶,新兴,中阳。
华中:武钢,安钢,广钢,柳钢,衡钢,韶钢,新冶,湘钢,济源,涟钢,中特。
东北:鞍钢,通钢,本钢,凌钢,北钢,东特,阿钢。
西南:攀钢,重钢,昆钢,达钢,德钢,水钢,通威。
西北:八钢,酒钢,龙钢,长特,西特,国际,其他。
表二列出70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地理分布。可以看出,华东地区的数量最多,但是,其它地区也不甘落后。各个省,市,自治区,都争先恐后的发展自己的钢铁企业。因为,有了自己的企业,才能分到发展的一份成果。在钢铁利润高的时候,大家都有好处,而到了钢价大幅度下跌的时候,各地政府都不愿意自己的企业倒下。
地方政府的自我保护作用,自我发展的动力,是中国工业缺乏集中度,缺乏整体效率的病根。钢铁行业,只是所有行业存在同样问题的一个特例。在市场好的时候,31家诸侯(31个省,市,自治区)大家都大上特上,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大家一起吞下同一个苦果。
今天是钢铁,明天也许是汽车,水泥,或者其它。如何保证国家的整体利益,如何平衡各地区的经济平衡发展,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长期博弈的焦点。
放眼未来,钢铁产业发展困惑继续存在
钢铁生产成本的压力在未来的几年,将继续提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是环保成本压力将不断提高。
要知道,大量的钢铁生产,是10多年来中国环境污染大量提高的罪魁祸首。2012年,中国的GDP是世界GDP总量的10%,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却是世界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当年的电力消耗为5万亿度,是美国电力消耗量的1.2倍,而中国的GDP却只有美国的一半。
在2009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中国钢铁产量占全球的48%,现在还是40%以上。2012年,中国的煤炭产量为37亿吨,是2000年10亿吨的3.6倍。煤炭占全国总能耗的70%,发电能源的80%,两者均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出1倍以上。
不改变经济发展的结构,不改变‘打鸡血’式的粗放发展模式,中国的环境污染无法减少,人民的非物质生活条件无法改善。
如果实行新的环保标准,每吨钢的生产成本将提高100元,也就是说,全行业的利润率将降到冰点以下。
其次是原材料和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
原材料价格的提高,劳动成本的提高,土地价格的提高,是钢铁生产成本提高的第二个因素。中国每年进口的铁矿石数量接近7亿吨,外国寡头垄断矿产企业,捏住中国一盘散沙式的钢铁企业的命根,是造成生产企业和原材料企业利润倒挂的尴尬局面,而这种局面也是造成中国钢铁工人成为外国寡头公司‘打工仔’的残酷现实。
最后是人民币贬值。
人民币升值已经到达顶峰,也许下一步的发展态势就是贬值。如果贬值出现,进口成本提高,煤炭和铁矿石的进口价格将提高,大大不利钢铁企业的恢复与发展。
必须下猛药
如何提高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如何摆脱一顿钢铁利润买不到半根冰棍的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下猛药。
首先,树立全国一盘棋的观念,打破诸侯经济的狭隘思想。淘汰落后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国家根据市场规律,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来引导企业的优胜劣汰。
其次,取消地方政府的软约束。补贴必须规定时间和规模,不能无限制的补贴,拖慢自由竞争的步伐。
再次,提高炼钢水平,摆脱‘大生产和大进口’的尴尬局面,控制钢材出口,取消任何出口补贴。
最后,全国必须提倡节约用钢的思想,不是生产越多越好,也不是使用钢铁越多越好。就算出口,也必须有的放矢。逐步降低国家对高污染行业产品的出口依赖性,逐步放弃以牺牲环境换取发展的模式,改变为以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增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