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职场与管理>职场技能>文章页
教你掌握演讲说话之道
字号:

时间: 2015-03-24 来源:BNET 商学院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分享到微信微信 网易

作为一个演示技能教练和老师,我经常听到演讲者用3个常见的说话习惯来削弱他们对受众的控制力:模糊限制词、反义疑问句和用升调说话。这些语言和声音习惯会让受众停下来质疑演讲者的自信和决心。以下就是这些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以下是在演示中消除常见的演讲模式的办法。

即使是最有自信最有说服力的演讲者,都可能在演示过程中说出某些扼杀可信度的词汇或让某些语言习惯出现,从而产生对自己不利的影响。作为一个演示技能教练和老师,我经常听到演讲者用3个常见的说话习惯来削弱他们对受众的控制力:模糊限制词、反义疑问句和用升调说话。这些语言和声音习惯会让受众停下来质疑演讲者的自信和决心。以下就是这些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3个说话习惯破坏可信度 教你掌握演讲技能

1. 模糊限制词

像“我认为”、“稍微”、“有点”这样的软性词汇选择让很多演示变成了垃圾。在一些人际交往对话中,类似这样的短语实际上会让你看起来不那么固执已见,对合作的态度更加开明。但是在演示过程中,模糊的限制词会削弱你的地位,减少你的权威,让你看起来优柔寡断,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解决模糊限制词的最佳办法是什么呢?替换。找到更强有力的词汇去取代那些不那么自信的词汇。例如:把“我想”变成“我相信”或者“我知道”。把“稍微”和“有点”变成“单方面”。找到更多坚定自信的替代词汇,这是确保让你的观点更加清晰明确的一个方法。

2. 反义疑问句

当你在一个短语的末尾加上一个问题的时,这样的情况就发生了,比如“这是一个很好的汉堡,不是吗?”同样,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中反义疑问句对你有利,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在邀请对话者参与。

但是当你在听众面前演讲的时候,反义疑问句会削弱你的潜在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杜绝使用反义疑问句。使自己摆脱反义疑问句——或者任何下意识的口头禅——的第一步就是在你与他们讲话的时候要意识到这一点。为了提高意识,你可以让同事在你提出反义疑问句之后提醒你,或者你可以对自己的演讲录音,并自己加以注意。无论是采用哪一种方法,你都是在将一个无意识的演讲行为转变成有意识的行为。最终,你会从识别出你刚提出了一个反义疑问句过渡到你注意到你将要提出一个反义疑问句。当这种预料某事即将发生的意识存在时,你将能够避免问这些多余的问题。那些习惯上使用反义疑问句的人想要避免使用它们需要很多的练习,但是你会得到的好处是你会拥有更强大、更坚定和更自信的演讲风格。

3. 用升调说话

关于这个问题,重点不在于你选择的词汇上,而在于你如何说话——尤其是在句尾。如果你是一个用升调说话的人,那么你在句子结尾的时候声调会上扬,基本上会让你的陈述句听起来像是问句。当一个演讲者说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比如说“我们的利润正在增长”,然而听起来却像是“我们的利润在增长吗?”,对于受众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样的话更令人困惑和苦恼的了。作为演讲者,你的目标是使用你的声音——音量、节奏和语气——帮助你的受众去理解你的信息,而不是让他们困惑。

纠正用升调说话的最佳方式就是关注你的呼吸。如果你是一个用升调说话的人,那么你可能在结束句子之前会快速地吸气,因为你觉得体内剩下的空气不足以支撑说出剩下的想法。这种吸气之后往往会伴随着音高的上升。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练习我所谓的让你的句子和短语“着陆”。不要在句子快要结束的时候吸气,在你讲完你的想法时彻底地呼气。(注意:这并不意味着要降低音量,而是在保持音量的同时呼吸。)

一个有用的练习方法就是把一只手放在你的腹部大声朗读。每当你在结束句子时说话声调上扬,你的腹部将会向内部收缩(这是由吸气导致的)。如果你把短语说完,在句子结束的时候你的腹部将会随着呼气而扩张。

在你做演示的时候,控制房间里的人至关重要——如果你的受众认为你没有自信和可信度,他们根本就不会考虑你真正地在说什么。在众多的方法中最好的就是明智地选择词汇并强有力地说出来。像使用模糊限制词、反义疑问句和用升调说话这样的坏习惯会让你的受众分心并且会破坏你的影响力。但是有了意识和实践,你就可以消灭它们,这样你看起来会更加居高临下,你的信息看起来会更加清晰更加令人信服。

本篇文章最初发表自斯坦福商学院(Stanford Business),在获得许可的前提下转载。马特·亚伯拉罕(Matt Abrahams)是斯坦福商学院的讲师。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扫一扫,每天学点MBA

扫一扫,玩转营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浏览文章

订阅BNet官方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说话之道相关文章

演讲技能相关文章

    热点:[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