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有一只手,从收半夏、烟叶等小生意做起,走南闯北,如今资产逾千万;他回报家乡,第一个“吃螃蟹”投资数百万元开发家乡场镇……他就是李成平,用单手书写出人生一个又一个辉煌。
命运多舛 不畏挫折艰难抗争
1966年,李成平出生在平昌县笔山镇偏远的玉坝村,在他两岁多时,命运向他露出了狰狞的面容,他烤火时不小心滚进火塘,右手被严重烧伤致残。
李成平的父亲是一位铁路修路工人,常年工作在外,一年半载难得回家一次。在弟兄三人中排行老大的李成平虽然残疾,但还是成了母亲的得力助手。在集体劳动的岁月里,他常常帮母亲喂猪煮饭照顾弟弟,李成平小学三年级便辍学下地干活挣工分,成了家里的“顶门柱”。年纪再大点,李成平就开始学做生意,走村串户,收半夏、麦冬,贩卖烟叶,赚一些钱贴补家用。李成平成了邻居眼中的“能干”孩子,但残疾的他常常被人怜悯:“可怜这孩子,没了右手,恐怕长大了讨老婆都难!”
“如果有一大笔钱,去做个矫正手术,也许能恢复右手的功能。”也有人说。
被人怜悯多少有些令他难受。矫正手术能恢复右手的功能?这给了李成平无限的期望。他渴望有一笔钱去做矫正手术,便更加卖力地去做生意。可在穷乡僻壤,做那些小打小闹的生意,难以攒出“一大笔钱”来。直到1986年,20岁的李成平外出打工,才挣回了一大笔钱——2000多元。
1988年,李成平如愿到通江铁佛医院去做矫正手术,然而右手不仅没能矫正过来,反而还失去了一部分手掌。
右手恢复功能不可能了,李成平并不向命运屈服。1990年,李成平带着一帮乡亲,到西(安)延(安)铁路包工修宝塔山隧道。眼看事业有了起色,但包工才2个多月,一名工友因突发脑溢血死亡,虽责任不是他的,但事情发生在他的施工队伍,李成平花光所有积蓄才搁平了,他又回到老家做起小生意。
与命运搏击 再次外出务工淘金
随着结婚生子,在穷乡僻壤做小生意已难以摆脱家庭经济的拮据。眼看着邻居外出打工“富”了起来,李成平也渴望能通过打工改变家庭的困境。
1994年春节,在天津打工的邻居带回了一位老板在笔山镇招工。李成平也想去天津打工,他借来钱给那位老板买了一条“好烟”,还打酒割肉请老板吃饭,但因身残,天津老板仍没接纳李成平去打工。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李成平。他在心底发誓:一定要干出点成绩来,让人们知道,残疾人也能干!
1994年初,李成平东挪西借了1000多元钱,买了一台碎石机,带着一帮民工,凭着父亲的老关系在西(安)康(安康)铁路承包到砸碎石的业务。李成平干活实在,注重质量和进度,生怕耽搁了铁路建设的进度。一次,碎石机的一个配件坏了,要到20多公里外的地方维修,没有车,他扛起配件就走。修好配件回来,已是深夜,怕配件放在工地上被人“顺手牵羊”拾走,李成平在石岩下呆了一夜。
创业之初,呆石岩、住野坡对李成平来说是家常便饭。他踏实肯干,深得工程建筑队的信任和肯定。1995年,工程建筑队在建造兰(州)新(疆)铁路乌鞘岭隧道时,李成平承包到了一段工程。他按质按量完成了承包工程,在工程评比中所承包工程获得了优秀工程。
在采访中,李成平多次告诉笔者:“不能不讲诚信,讲诚信是我的原则,也是我能把事业做大的原因。”对接手的每一项工程,李成平力争做得更好。随着工程项目承包得越多,李成平的财富也越滚越大。时至今日,李成平的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价值就逾千万元。
不计得失 “吃螃蟹”开发家乡场镇
李成平尽管富裕了,但他难以忘怀贫穷的家乡。
随着经济的发展,笔山镇许多群众想到镇上修房,可笔山地处山巅,无地可修,政府想开发一片土地出来,满足群众建房所需。镇政府挂牌招商,可来了一拨又一拨开发商,见开发投资大、周期长、回报率低时便纷纷走掉。2002年,李成平回笔山老家探亲时得知此情,深思熟虑后当即与笔山镇政府联系,决定接手这项开发工程。
听说李成平要在笔山投巨资搞开发,一些朋友纷纷劝阻他:“投这么多钱在笔山场镇上搞开发,不如到县城或者市里搞,回报率高得多!”
但李成平回答说:“我实在不忍心看到笔山场镇这么破烂下去,不忍心乡亲到乡场上建房的愿望落空。我知道这项工程没什么效益,就算是我对家乡的回报吧!”
几年来,李成平投入近六百万元资金,打通了笔山乡镇三条街,平整80多亩地基,出让给群众修房。李成平还在新街上建起了中心广场、农贸市场、客运站……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公益设施建设众多,李成平在该项目中不仅没赚头,还有较大的亏空。李成平却说,他不后悔自己的选择,笔山场镇的巨大变化让他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