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奥运就要来了,中国人开始屏住呼吸,静静地等待,一如7年前静静地等待。所不同的是7年前是等待萨马兰奇先生公布候选城市竞选结果—— —— —“BeiBjing”,而7年后则是等待“中国视觉艺术大师”张艺谋的开幕式,尤其是等待中国式的奥运开幕式点火仪式的揭晓,担心它的设计是否会让我们中国人蒙羞。
经过与无所不在的“奥运”概念长达7年的纠缠,经过中间一系列重大变故的拖累,很多人最初的兴奋与激情现在已经差不多消耗殆尽—— —只希望“奥运”早点开始。我们与“奥运”的关系实际上也已经进入了所谓的“七年之痒”。越是想拥有,就越在乎,历经千辛万苦得来的东西,我们才会百倍地关注,这本来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问题是,我们的关注是否可以“节约”点?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一个信息无孔不入的年代,“奥运”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生命中无法抗拒的另一极,于是“审美疲劳”也就在所难免。从企业人的视角看,奥运当然是千载难逢的品牌推广大舞台,但媒体信息无以复加地泛滥,实际上已经赶走了许多有思想、有品位、偏于理性,不喜欢体育泛政治化的高端受众。浸染在奥运信息的海洋里,能拯救这些人的也许就是那些与“奥运”无关的大事件,或者那些从另类角度解读“奥运”的新闻事件。
于是,对企业来说,如何实施之前我们雄心勃勃的“奥运营销”计划也就成为一个问题。广告是上央视还是上地方电视,是打“奥运”擦边球,还是结合“奥运”搞终端促销?如何选择媒体?如何选择版面、页面?如何选时段、栏目?对一部分制造企业来说,也许这些功课现在都不用做了,因为按兵不动已经是最好的选择。年初爆发美国次贷危机,其时大多数人对它的影响力的判断并不清晰。接下来,在通涨、能源危机、大地震等一系列利空因素的作用下,国内经济迅速步入下行轨道。国际市场则在次贷危机的作用也迅速萎缩。而国内建材市场因房地产方困局难破更是寒气袭人。在一片萧杀的市场形势下,纵然有百年一遇的“奥运”契机,企业在品牌或产品推广上也应踌躇再三。因为毕竟投入巨资宣传后,低迷的终端市场的反应是不成比例的。比较而言,“奥运”对那些重复购买率高的快速日用消费品等,才是真正的宣传契机。
因为奥运的减排任务,北京、天津、山东、河北等地关停了大批“两高一资”的企业。同样因为节能减排的重压,东南沿海地区的传统制造业面临艰难的“腾笼换鸟”—— —— —产业转移、升级。也因为全力保障奥运,与制造业商贸相关的物流、人流受到遏制。银根收紧,上游成本高企、市场萎缩,加上日益凸现的“奥运”因素,传统制造业时下正疲于准备棉被“过冬”,这个时候,最好的选择是把口袋里的银子捂紧,确保冬天生存所需的现金流。“活着真好,莫在意钱多钱少”,这是5·12汶川大地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之一。是的,那就让我们权且蜷曲着抖动的身子看会儿运动健将们的比赛,一切有关商业的宏伟计划都等“奥运”结束之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