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说起职场“80后”,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25岁的MySee公司CEO邓迪、24岁的翻唱网CEO郑立、25岁身家过亿的李想……这些都是“80后”精英,作为职场“80后”的代表,留下了一个个的创富神话,“80后”的敢想敢干让前辈们自愧弗如。
然而,他们毕竟是精英,更多“80后”踏入职场留给人们的印象是自我、浮躁、叛逆、眼高手低、怕吃苦、难以融入团队等问题。
现状:“80后”成求职主力
在省会才市走访,年轻的面孔已成求职主体,年龄在23~26岁,大部分工作一两年,职位多是普通员工,技术骨干或主管很少。而据中华英才网的调查显示,当被问及“您所在公司80年代出生的员工比例是多少“时,有40%受访者表示自己周围有40%以上的员工是80年代生人,由此可以看出“80后“已日渐成为职场上不可忽略的主力军,人数比例显著上升。
中华英才网人才研究中心总监欧阳晖认为,今后几年,随着更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相继毕业进入就业市场,高学历的“80后”群体将会在职场上有更多的作为。从人才阶梯化的战略考虑,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开始为“80后“制定更为详尽的培训计划和有效的激励政策,重点培养储存后备力量。
职场80后表现“晴雨表”
表现
(一)易接受新事物
据一项调查显示,容易接受新事物和充满激情活力是“80后”求职者最可取之处,也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分别有41%和22%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两项。而不少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从业者在受访时也坦言,这两项也恰恰是企业最为重视的地方。此外,还有11%的人认为“80后”求职者头脑灵活,12%的人认为该群体学习能力强。
(二)眼高手低缺乏经验是绊脚石
有不少企业向记者反映,80后在职场中对自己过于自信,做事不愿从小处着手,不善于团队合作,主动性及积极性均较上一代人差,工作时往往没什么定性,只要有更好玩的工作或是较高的薪水,就会见异思迁。
(三)频繁跳槽
河北建工学院的小李毕业一年多,当记者在人才市场采访他时,他正在寻找毕业后的第二份工作。小李告诉记者,与他的同学相比,他的第一份工作时间还是比较长的。他的同学中毕业一年之内换三四份工作频频跳槽的大有人在,以前人们都说工作“三年之痒”,现在已成了“三个月”之痒,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能坚持三个月以上就很不错了。他们之中很多人是嫌工资低或工作辛苦,还有的人是受不了委屈,主管或老板训斥一句话就能让他们撂挑子走人。
择业观:追求“快乐至上”
一、不要太辛苦
去年毕业于一家医学院临床专业的小孙在省会一家药店工作一年,最近刚辞了工作。按理说,药店的工作收入稳定,不用往外跑,没有风吹日晒,很适合女孩子,但是小孙不这么认为,“一天要站8个小时,太辛苦了!而且我们也有销售任务,拿销售提成。”当记者问她想找什么工作时,她也说不好,“不要太辛苦,重要的是自己喜欢!”
二、时间自由,不喜欢加班
1981年出生的小李原来在一家外贸企业做会计,由于离家太远打算换一份工作,联系到了一家单位,离家较近,薪水也不错,但是听说公司工作很紧张,需要经常加班,她正在犹豫去还是不去,“如果经常加班没有自由支配时间来做自己的事,也没什么意思。哪怕少挣点钱,也要找一份时间上相对自由的工作。”
针对80后所做的调查显示,渴盼“宽松自由空间”,这样的想法在80后人群中比较普遍。在外企上班的小江说:“工作快乐不快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工作环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80后这样说。他们眼中的理想职场,人际关系很简单,人们可以平等地交流。在紧张的工作中环境中,80后希望坚守自己“快乐”和“自由”的领地。
企业声音:“80后”缺乏敬业精神
新大地环保技术研究所招聘负责人:“80后”在我们单位主要是指22~23岁的中职毕业生以及23~24岁的大专生。他们的优点是知识面广,知识层次较高。他们思维活跃,想法也很多。他们的缺点就是对企业期望太高,对自己太乐观。受不得委屈,主任说一句难听的话就受不了。工作上受不了辛苦,挣钱上够花够吃就行,不会多干。工作很随意,为了玩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好管理。目标性差,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我们曾经从一所技校招过十几名工人,没有一个出过全勤的,经常请假会朋友、出去玩。
该单位的技术工人一般工作4~5年,到25、26岁就会成技术骨干,可是很少有人留下来做这么长时间。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就业率,对职业教育很少,使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精神。
破解:企业为“80后”制定HR战略
“80后”是在国家独生子女政策下长大的一代,父母照顾得很多。
与60年代和70年代的人相比,他们没有什么负担,不用为生活担忧,也没有受到过什么挫折。他们生活得很自我,与工作相比,他们更看重生活质量。
因此有专家认为,“80后”新员工,尤其在IT、通讯、传媒行业工作的员工,对企业文化理解与企业管理层是不一样的,企业有时候过分强调自身的企业文化、管理流程,而忽略了80后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要求。今后几年,将有更多“80后”走入职场,在企业有更多作为,企业应适应“80”后的思维方式,以他们为核心制订HR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