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赛事营销的盈利链条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09-09-11 来源:V-MARKETING成功营销

标签:盈利战略

  无论是F1,还是FIFA或者是NBA,都在诸如轮胎、足球、口香糖之类的细节上大做文章。在体育比赛的世界里,没有谁是纯粹的玩家,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商业的气息,尤其在举办赛事的成本越来越高的时代,在细枝末节上打造盈利链条是赛事营销创新的新生长点。

  F1赛车实在开得太快了,以至于主办方国际汽联开始用单一轮胎供应商的制度做技术约束,美其名曰“降低车手拐弯时的安全隐患”--但是此举并没有得到业界好评,“这就像让参加百米飞人决赛的选手们穿一样的跑鞋那样愚蠢可笑。”米其林F1技术总监迪帕基耶如此评价道。的确,没有了轮胎竞争的F1,会比现在有轮胎大战的F1更有悬念吗?
  然而这些议论都没有触及核心问题,在F1的世界里,没有谁是纯粹的赛车玩家,F1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商业的气息。F1赛事的主办方和推广者们都希望在任何一个涉及F1运动的细微空间里作足文章,在这一点上,F1运动和现今商业化水平最高的欧洲足球及美国NBA的意识极其一致。为了在细枝末节上打造盈利链条,这一次国际汽联选择了拿轮胎开刀:原先使用什么品牌轮胎的决定权掌握在各个车队的手里,但是现在收归了国际汽联,这是国际汽联对轮胎赞助盈利份额的重新分割。
   
国际汽联的轮胎制度改革
  米其林轮胎对国际汽联改革的回应是,自2007赛季开始主动退出F1,米其林发表的声明说,“我们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长久以来国际汽联的领导与米其林在这项比赛理念上的巨大差别。”F1赛事现在本来就只剩下两个轮胎供应商,国际汽联的改革方向并没有按照米其林的思路去增加竞争,反而是走回上世纪90年代的老路--使用单一轮胎的比赛制度。因为和国际汽联在F1轮胎使用理念上的巨大差别,米其林除了放弃2007赛季的赞助,还直接放弃了2008-2010赛季的这一轮轮胎竞标。同时,另一家轮胎供应商普利司通轮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今后四年F1赛事统一的轮胎赞助商。
  自从今年夏天的美国大奖赛发生著名的“退赛事件”之后,米其林与国际汽联矛盾加深。“国际汽联的轮胎规则始终存在问题。在轮胎使用上不能解决诸如美国大奖赛时出现的问题并非供应商的错,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产品出来以后就绝对没有问题。但是,当米其林出现问题后如何解决,当时国际汽联给米其林的答复竟然是慢点开,显然国际汽联在这件事上没有处理好。”F1运动专家刘严向《成功营销》记者说道。
  米其林老板埃德华承认:米其林的退出与F1管理的矛盾加剧不无关系。米其林的退出对所有现在使用米其林轮胎的车队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他们四年来与米其林的合作经验将化为乌有。下赛季,这些车队改用普利司通的轮胎可能会不适应,造成赛车不易控制而退赛的现象。
  米其林F1技术总监迪帕基耶认为:“限制轮胎的竞争对F1发展不是一件好事,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在冬季生产出足够一个赛季使用的轮胎,然后按时按量发到每一站就行了,不会像现在这样争分夺秒地与对手进行技术竞赛。”

赛事营销的新利润点
  收回各车队的轮胎控制权,其实是国际汽联与各车队对轮胎赞助盈利份额进行的重新分割,同时国际汽联也能从中得到比过去更多的利益。过去车队选择轮胎赞助商,要考察赛车和轮胎的测试情况;而如今要竞标中标,就必须得唯国际汽联马首是瞻。
  这是一次国际汽联为自己的运营开发新利润点的举措。F1是一项牵涉面广泛的商业活动,金钱和利益决定一切是永恒定律。国际汽联的“单一轮胎供应商制度”,让普利司通再次实现了对轮胎的垄断——但谁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普利司通中标的代价一定不菲。
  国际汽联曾经极力推行的“削减车队成本”方案,其实就是追寻F1运动与国际汽联利润的最大化--在固定的收入内,扩大利润只有一种方法,就是降低成本。近几年各大车队对国际汽联的收入分配十分不满,迫于压力国际汽联不情愿地给了各大车队更多的分红;因为F1的运作完全靠各大车队来支撑,看到自己减少了利润,国际汽联于是想出了降低运营成本的办法来扩大自己的收入,那就是减少车队进行轮胎测试的开支。所以,我们看到了削减成本的“2008草案”,近期又有了2006年的“轮胎门事件”。
  国际汽联无形之中已经建立了一个新的利益链条:单一的轮胎供应商直接将大多数利润给了国际汽联,国际汽联再将利润分配给各个车队,同时各大车队还要讨好轮胎供应商,根据新赛季的轮胎设计变化来改变自己的车身配置和赛车性能。这与原先轮胎供应商讨好各大车队的情况已经截然不同了。
  国际汽联通过改变赛事规则,在细枝末节之处构建利益链条,将一些原本在车队手中握有的利益收到自己囊中,创造了作为比赛主办方在赛事营销上的新利润点。
   
从轮胎到足球和口香糖
  国际汽联主席莫斯利目前的处境与2002年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极其相似:漫天的指责声讨,舆论的风口浪尖。2002年,布拉特不顾G14的反对,在韩日世界杯的时候强行使用“飞火流星”足球。而“飞火流星”的设计者已经在世界杯之前指出了球体设计存在力学缺陷,但是布拉特还是坚持使用,这让很多强队不适应比赛用球而落马,因而实现了“东道主必须进四强”。世界杯的票房收入也因为东道主进四强而让国际足联赚足了钞票,国际足联拥有统一比赛用球的生杀大权,就像国际汽联有一统轮胎的权力。
  NBA也曾经统一过比赛时球员们补充能量的汽水和口香糖,因为美国人有随时随地嚼口香糖的习惯,因此统一NBA球员的“零食”赞助商便进入了赛事组织者的“法眼”。在中国,足协有统一国家队比赛用鞋的生杀大权。2003年足协将国家队的战靴统一,让很多穿惯了其他牌子“战靴”的球员失去了感觉。中国足协这样做,不仅是从细节上维护赞助商的利益,也是在维护自己稳定的赞助费。
  当今体育赛事的商业包装已经进入了细节化运作的时代,同时主办方在商业运作上越来越吃力是个普遍现象,因为举办赛事所需要的运作资金越来越多--近年来举办国际赛事,已经不像以前的成本那么低了,因此举办方和赞助商都要求在细枝末节上打造盈利链条。例如,随着近年来中超市场的运作和票房收入越来越低迷,足协在聘请奥运代表队洋教练的薪金问题上显得捉襟见肘,这就是资金链吃紧的一种表现。而在2003年和2005年的皇家马德里俱乐部来华访问期间,中国的赛事组织者们就特别在意资金链条的问题,正是在进行了最精心到位的包装赞助的运作之后,才写下了中国商业足球史上的精彩一笔。

能否打造盈利链条考验主办方
  在中国,赛事经营的风险已经越来越大了,亚洲体育管理协会研究员纪宁这么认为,一是赛事盈利模式比较单一,其次产业环境不理想,比如国内赛事的潜在投资企业的实力和规模较小;三是营销链条不完善,比如很多赛事的组织者忽略了链条中的服务环节。“因此我们目前进入体育产业,一定要有理性,要有规划和全盘考虑。”纪宁对《成功营销》记者说。
  无论是F1,还是FIFA或者是NBA,他们之所以能在细枝末节上打造盈利的链条,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是运作得非常成功的商业赛事,从而能够挖掘出适合市场发展的新的盈利模式。
  过去,赛事运作的盈利模式是粗放型的,盈利来源主要是赞助商广告收入、转播权收入和门票收入等;现在的盈利模式已经越来越在细微之中挖钱眼,例如在赛场的座位上映广告,在电视屏幕显示比分时附有赞助商的LOGO,印刷赛事纪念邮票等。而目前的商业体育,一方面,赛事主办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主办赛事的资金门槛越来越高,对赞助商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另一方面,在细枝末节上的利益也越来越大。因此,如今的大型赛事运作进入细节化时代,要在细枝末节上打造体育赛事的盈利链条。
  从盈利模式来看,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条和盈利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主要盈利来源有赞助商广告收入、转播权收入和门票收入。通过这几块收入能够清晰地把握体育产业上下游的关系脉络,从而由此拓展出更多新的收益模式和盈利链条,以后在运动员们用的餐具、开的汽车,甚至恋人身上进一步大做文章都未为可知。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