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在日韩欧美是个堪比电影、游戏的大市场,在中国却刚刚起步。现状是:九成以上的动漫项目都不赢利。
原因一,制作成本高,每分钟至少需要近万元,而电视台的收购价格最高也才每分钟3000元,最低50元,相当于白送。
原因二,国外动漫产业所依赖的80%的收入来自衍生品,而中国盗版严重,撑不起大梁。周星驰本来想借《长江七号》中的“七仔”在大陆大赚一票,结果电影尚未正式上映,仿“七仔”就已遍及大街小巷。
2005年成立的蓝月谷有信心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将动漫做到快速赢利。
第一招,做针对12~18岁(青少年)和18~30岁(成年人)的动漫。而之前,大部分动漫都是针对0~6岁(婴幼儿)和6~12岁(少年),比如红火一时的《喜羊羊和灰太狼》。就广告价值而言,12~30岁是0~12岁的至少3倍以上。蓝月谷在2008年推出3D版卡通与实景结合的动漫系列短剧《豆儿》,就是偏重于成年人定位。
第二招,在电视台之外,开拓新媒体渠道。
首先是为《豆儿》拓展免费播放、增大曝光度的途径。在互联网方面,诸如优酷、土豆等视频门户上观看《豆儿》已经达到2000万人次;而在户外新媒体方面,北京的工商银行营业厅屏幕、航美传媒旗下的机场与航线屏幕、北广传媒旗下地铁公交的移动电视,都将《豆儿》作为补时节目播放,覆盖上亿人群;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也有涉及,央视六台及北京卡酷都是《豆儿》的长期合作伙伴。
这些播放渠道在短时间内就将一个普通的卡通形象包装成认知度颇高的卡通明星。
其次,通过手机SP进行收费。在中国,蓝月谷已将《豆儿》系列视频授权给近10家SP,在SP收取的费用中,蓝月谷可获得这部分收入的40%。保守估计,2010年,蓝月谷通过《豆儿》从SP渠道可以获得50万元的收入,相当于“版税”。
第三招,在《豆儿》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观众、确立形象知名度之后,蓝月谷立即与一家影视公司签订协议,由影视公司投资,蓝月谷投入形象、技术及创意,双方联合出品中国第一部卡通与实拍结合的电视连续剧《豆样年华》。这一举措将给蓝月谷带来的收益包括:
植入式广告,就像我们常在冯小刚的电影中所看到的那样;出售播放权给国内一线电视台;对于二、三线城市的电视台,将采取广告置换或贴片形式发行,一来扩大影响,二则进一步开发广告收益。这还不包括影响力扩大后随之而来的衍生品收益、海外版权收益及大型商业技术服务的机会。
如此加总,蓝月谷在2010年收入有望达到1000万元。由于动漫行业企业的成本构成相对简单,基于以往成本核算的经验,蓝月谷在2010年大幅赢利没有悬念。
而《豆儿》这个项目从启动到赢利,仅仅培育了不到2年的时间,投入成本亦不超过200万元,这对于传统的动漫项目而言,已经算是“开快车”了。
但蓝月谷的“野心”不止于此。在《豆儿》项目之外,蓝月谷已封闭开发了另外两款全新的动漫产品,在复制《豆儿》的创作运营经验的基础上,精准定位、创作水准、运营架构和营收模式方面都将会有更大突破。
蓝月谷CEO罗璇认为,在这个动漫产业链里,基本没有别人不能复制的门槛,针对成年人定位、利用新媒体宣传、多渠道盈收,这些都不神秘。“但是,我们的核心优势依然明显,”罗璇说,“那就是一个以制片人为核心的,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的团队。这是目前中国动漫市场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