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国家正式批准开办EMBA教育至今,过去7年中,乘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中国EMBA教育经历了超常规发展,有资格从事EMBA的商学院从最初30所,增加到62所,市场上各类EMBA项目不下100个,每年招生规模将超过1.5万人。像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每年招收700多学员,清华和北大光华等体制内商学院每年也有400人。
EMBA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中国企业管理提升,具有巨大历史性贡献,这有目共睹。然而,中国经济和国家地位上升的同时,中国商学院的地位并未与中国的地位相吻合。在市场欣欣向荣的背后,是扩张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师资严重匮乏并且培养滞后,教学管理不到位,办学理念走进误区等等。
针对商学院普遍面临的难题,本年度排行前10名的品牌EMBA项目,有何优秀做法和杰出办学经验?《经理人》专访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长江商学院、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等9家顶级商学院院长及EMBA项目负责人,共同探讨他们值得借鉴的办学经验和最佳实践。
勿入办学理念误区
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认为,扩张太快的原因是一种对EMBA项目本身理解的不当。从商品化的角度看,EMBA无疑是高回报率的产品。商学院追求经济效益,此出发点并无不妥,但EMBA的根本在教育,而非培训、俱乐部、交际圈。我们相信,在中国商学院中,能从“教”和“育”两个角度同时思考EMBA办学的,一定只有为数不多几家。
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或者说深陷误区,是招生、师资匮乏、管理不当、创新滞后等等一系列问题的源头。我们曾经听到这样的说法:有的商学院为了吸收学员,承诺可以“搞定”一切事情—没时间上课,可以帮忙签到、录像录音,甚至派秘书代听也可以。
首批30所院校中,将有部分商学院因为生存问题,而无法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第二批32所商学院需要以此为鉴,立足长远来规划EMBA项目如何发展,为招满额定指标而放低标准,无异于杀鸡取卵。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戴亦一认为,商学院千万不能把EMBA当成赚钱的工具,厦大经验是,求质而不求量,绝不会为了数量而放低标准,更多是着眼长远建立自己的差异化和特色。
在与国外顶尖商学院以及他们的EMBA学员接触后,王方华最大的感触是,人家的EMBA学员走路、讲话、吃饭,始终透着一种贵族气质,而且有丰富的知识内涵支撑,但中国的EMBA学员却缺乏这种东西。这与中国商学院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有直接的关系。
弥补优秀师资缺口
EMBA根本在教育,教育的根本在师资。在我们的采访中,所有商学院都认为这是当前行业存在的最大瓶颈。导致的原因我们不多描述,重点看有哪些商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
在清华、北大光华、中欧等第一梯队的学院中,师资短缺的压力相对较小,他们有能力,也有吸引力去整合全球资源。第二梯队商学院的师资往往有些捉襟见肘,外聘比率过大会造成教学质量不稳定。第三梯队商学院的师资最为不乐观,在国内优秀师资有限的情况下,第二和第三梯队的商学院在争夺师资上将更为激烈。更为严重的隐患是,师资的同质化,将导致项目质量的同质化,而同质化的最终结果将是价格大战。
过去两年中,清华自有师资从18人增加到28人,常任外聘教授人数也略有增加。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BA常务副主任王勇告诉《经理人》,过去两年增加的师资,既有从海外引进的,也有内部培养的,差不多各占一半。他认为,培养一位符合EMBA教学的讲师可能需要5~10年,因此,师资建设必须有前瞻性的安排。清华从2003年开始大力度引进海外师资,如知名教授李稻葵等一批人,都已成为EMBA讲台的主力讲师。清华引进有研究潜质的教师,给他们经费支持,鼓励多出研究成果,逐渐再给他们教授课程的实践机会,课程量由少到多,直到完全适应EMBA讲台。
与清华同样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也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重点培养,慢慢过渡,岭南学院的EMBA教师基本都在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进修过。“有些课程,如果我们自有教师不能胜任,我们绝不强推,聘请校外最优秀的教授主讲。”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陈宏辉教授说。
厦门大学在国内EMBA项目中特色很鲜明,戴亦一向《经理人》介绍说,厦大引进师资几乎是不计成本,厦大是率先与哈佛达成战略合作的国内商学院,每班保证有两名来自哈佛的教授授课,并且与哈佛合作进行案例研究。除此之外,还有来自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他们的授课费很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