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概念、理念本身也要创新,突破传统的框框与观念。高新技术产业本身就是永不休止的“高新化”过程。
毫无疑问,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各个国家都面临着发展道路的抉择,而新兴战略性产业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危机中善于抓住机遇的国家,往往会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因此,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既要对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更要引领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选对了就能实现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大好时机。从现实来看,我国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新兴战略性产业?对于中国目前具备优势的产业当中,怎样才能站在全球科技的制高点上?如何才能通过市场化的判断评价机制与政府的强势推动相结合,确立好我们的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思维,以避免再走老路,避免低效率的浪费式重复建设,避免新兴产业的快速过剩化?
由于工作关系,我每年要参加十多场类似高交会、博览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等各种论坛,我有一个很突出的感觉,很多地区制订出来的产业战略基本上雷同,很多内容甚至是互相照抄。
其实新兴产业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科学的研究对象,必须经过审慎的评估和周密的调查,才能做到既把握住全球新兴产业发展大趋势,又与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内在需求相结合。但一些地方只是把它当成一项简单的政绩工程,不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差异化发展模式,结果就会大同小异,同质化、重复化、概念化。一个产业链链条很长,对一个地区来说应该从当地最有基础和优势的某个细分链条入手,做成强项与特色,逐步延展,形成规模优势。
另外,我到各地的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调查时,明显感觉到,相当一部分开发区还是在按照十几年前那种思路在做,动不动就圈一大片地。全国56个高新技术园区,还有上百个省一级的经济开发区,都在发展新兴产业,有的还是把高新技术开发区当成一个“物理性”的概念,画地为牢。其实物理性条件已不再是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根本要素,最重要的是无形的软条件,只有把硬件和软件、有形和无形结合起来,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
几年前,我考察了很多太阳能光伏、风能等新能源企业,现在我们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实际上做的还是简单制造,并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有些环节很快过剩化,始终走在别人后面,缺乏细分化和差异化。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新能源领域,只要一听说某个新兴产业,各地一哄而上,结果是本来有优势的都被恶性竞争搞得没有优势了。虽然说一定程度上重复建设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这个关键时点,一定要尽可能总结教训,少走弯路。
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路径,要尊重市场第一线产业与实践的成果,拓宽对产业和创新认识的视野。尊重市场化筛选评价机制,特别是资本市场对不同类型、行业、企业的评判,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这些来自于投资者、专业分析师、媒体等各种市场力量博弈的结果会更具科学性、客观性,能有效纠正政府决策中的失灵。不宜局限于狭隘的制造业范畴,不宜局限于传统的行业分类,不宜局限于传统的招商引资概念和方法,不宜局限于传统的行政手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理解、认识新兴战略性产业:
1.广泛性:理解创新不要狭隘的限于技术创新,还包括更广泛经济意义上的创新,如工艺创新、方法创新、应用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
2.综合性:现代创新跨行业、跨媒介,更具综合性,行业分类变得复杂,很多经营活动不能简单套用传统的行业分类方法进行归类;
3.关键性:关键领域的关键技术,对资源的消耗低,而产业带动系数大,能引领技术与产业变革;
4.优先性:要找准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优先发展强项;
5.市场性:创新更多的是指经济活动领域的更新、发明与创造,有应用价值,与科学理论的创新存在本质区别,必须经受市场机制的检验,不能光靠拍脑袋制定战略规划,规划总赶不上变化。
6.动态性: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今天的创新技术或模式很可能在短期内被更新的模式、更具创新能力的企业所替代,产业本身就是永不休止的“高新化”过程。
另外,还要突破疆界,建立起与新兴战略性产业相匹配的基础创新体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善于和敢于利用资本市场,构建高效率、与新兴产业相配套的金融创新体系,新兴产业与金融创新互相渗透,从而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提高新兴产业投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