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但近年爆发的毒奶粉和含铅玩具等一系列丑闻不禁令人质疑中国制造商的信誉。
新书《中国不良制造》(Poorly Made in China)的作者保罗o米德勒(Paul Midler)说,中国的一些制造商透过压低利润以低报价成功抢到不少海外订单。米德勒曾在中国为美国进口商和采购公司担任仲介人。
“中国制造商做生意的一个独门秘技是放长线钓大鱼,开始时他们可能并不介意接些无利可图的生意,但待建立良好的供货关系后,他们就想方设法来创造利润。我实在不肯定其他市场的制造商是否有中国制造商的这种能耐。”
米德勒说,随着一些厂家的生意越做越大,他们也越来越敢于为追求利润而走钢索。
他说,中国制造商惯用的手段之一是‘套利’。也就是说,虽然为美国、加拿大和西欧等第一线的市场进口商开辟的生产线不能带来利润,他们会把眼光放在第二线市场,即拉丁美洲和中东市场的客户。
“比如说,一家制造商接受第一线市场进口商50万件的产品订单。这个制造商可能会用同一批工人、同一批机器制造70万件产品。照单向第一线进口商供货50万件后,剩下的20万件产品就以可观的赚头出售给其他买家。”
另一个手法是“质量渐降”。也就是说某制造商赢得长期订单后,渐渐地通过降低产品的质量来赚取利润。“这就少不免会影响到产品的安全性,于是便发生了接二连三的产品安全事件。”
米德勒认为,质量关的第一道防线是工厂而不是监管部门。“我认为解决质量问题的顺序应该是从下至上,而不是从上至下。”
他指出,即使因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国政府对经营者予以严厉制裁并处决了两个人,但新的问题产品个案仍然出现。 “这很令人担忧。最近就出现了含铅玩具。(对此,连锁零售商美泰尔宣布收回数以百万件计的中国制造玩具),一般认为生产厂家会从这些事件中吸取教训。但中国的质量状况似乎没有改变。”
他指出,这一局面难于消除的缘由之一是缺乏检举者。因为在中国,检举别人的人常被认为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知的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大多是产品到达终端市场才由消费者揭发的。其实,在许多情况下,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对产品质量问题了如指掌,但他们大多保持沉默。我们不能责怪他们,因为他们无从检举。试想,如果在你的工厂里发现三聚氰胺,你会向谁报告?”
另外,质疑一家成功企业的不正当行为是难上加难。“如果一家企业的业务年增长达100%或者更高,而你的业务年增长才区区10%到20%, 你很难向人证明那家高增长企业可能运用不太正当的手段。成功企业有时候不免会冒险犯难。”
由于保障不足,米德勒告诫有意到中国发展业务的外国企业务必小心谨慎。“不能期望太高 ,不要被胡乱吹捧中国市场的人所蒙蔽。务必在进入中国之前对风险系数进行认真评估,确保自己对守规问题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如果你从事制造业,就要确保对质量监控问题有足够的准备功夫。”
话虽如此,米德勒指出,不能把责任全部归咎于中国制造商。贪婪的本性不分种族、信仰或肤色。 “无论是中国制造商还是美国进口商,他们少不免会认为对方是贪婪的,并希望利用对方的贪婪从中牟利。”
“在某种程度上,进口商和制造商的关系存在着相互利用和互相猜疑的情形......如果一个人总想利用别人的贪婪来牟取某种利益,但最终吃亏的是自己,也只能说这是自作自受了…... 我想我刚才提到的一些例子中,一些人在合作之初就动机不纯。”
虽然现在预计外界对这本书的回响有多大还为时尚早,因为正如米德勒自己所说的“这本书在中国很难卖”。不过,米德勒仍然充满乐观。“我希望我在书中提到的问题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吸引人们共同来讨论,制定正确的策略,理清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这不仅对中国有好处,对我们也有好处。而我们也将有望看到中国产品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