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企业聚焦>文章页
谷歌为何挥手作别“茶壶风暴”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10-04-19 来源:IT商业新闻网

关键字:战略规划

反正都已经四面树敌,何妨把动静闹得再大点!于是,谷歌做出了最新决定:再折腾一些。

反正都已经四面树敌,何妨把动静闹得再大点!于是,谷歌做出了最新决定:再折腾一些。

10月15日,谷歌CEO恩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首度表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将考虑巨型收购”,频率可能为“每一两年一次”。此言一出,硅谷和华尔街均一片哗然。谷歌小打小闹尚且把微软、苹果和诺基亚等气得够呛,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如今要进场实施重量级“收购”,那还了得?

谷歌两位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深知并购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所以,纵使公司在业界口碑不佳,谷歌也并非“独行侠”,甘愿与之“共命运、同呼吸”的企业不少。据统计,从1998年公司成立到2008年7月,他们先后发起了51起并购。如,2007年10月收购芬兰移动博客服务提供商Jaiku,以帮助开发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2008年3月收购横幅网络广告提供商DoubleClick公司。在今年,谷歌也有2次出手:8月收购数字视频压缩技术公司On2,以降低YouTube的运营成本;9月收购芬兰的反Web欺诈创业公司reCaptcha,以使数字图书馆项目从中受益……

就掏腰包的次数而言,谷歌的发展史是一部非常标准的“并购史”,符合硅谷企业的行为方式,但这些交易中,除对DoubleClick的并购(耗资30亿美元)外,其余都太微不足道、太波澜不兴、太无悬念,是典型自娱自乐式的“茶壶风暴”,更成问题的是,这些并购均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技术性并购,治标不治本,对谷歌的整体战略几无重大提升,无法和IBM、惠普、甲骨文等大收购案相提并论。

IBM并购Lotus软件公司,使之成为自己4大业务群之一,打下了IBM从单一的硬件公司向软件和服务公司转型的基础;惠普在一片争议声中并购康柏,终使自己一举战胜戴尔,至今稳当全球PC销量冠军;甲骨文更是凭借对仁科和Bea的并购,大获对方的市场和用户,从根本上扭转了自己与SAP的对峙局面。

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在巨型交易场内看到IBM、甲骨文、惠普和思科等行业领袖,它们的企业发展史亦被称为“并购史”。当然,这些公司也得益于一系列经营和文化上的成功整合,青春焕发,不失为IT“长青树”,自始至终执行业牛耳。反观谷歌,迄今尚无对业界影响深远的巨型并购案。这是谷歌的一大心痛,也不符合谷歌要搞就搞大动作的企业特性。

毫无疑问,年方11岁的谷歌已为一方领袖,但也需指出,它的成功固然得益于创新旗帜下“美国西部牛仔”般的猛冲猛打,与“微软怠慢互联网”更有莫大关系。时移事易,市场正在从PC时代转向移动互联网时代,未来所有竞争都离不开这张大网,如此一来,谷歌单靠一己之力形成的气场终究不会绵延不绝。面对共同的金融危机,谷歌也显现出“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的无奈。谷歌的业绩增速已远低于过去的两位数。对此,操盘手施密特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金融危机即将过去,在业界一片看多的情形下,施密特也认为“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谷歌今年第3季度利润为16.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7%;谷歌营收为59.4亿美元,增幅为7%——是今年以来的最大增幅。与第二季度相比,谷歌营收增长了8%——是自2007年底以来的最大环比增幅),他当然有必要检讨过去的并购战略,并做出符合企业利益的长远调整。

对于并购,谷歌最不担心的就是钱。作为经济复苏的最先受益者,10月15日,谷歌在今年第三季度财报中称,截至9月30日,自己拥有的现金、可变现证券及现金等价物合计220亿美元。华尔街投资人形容谷歌富得流油。

有钱并不意味着能买来一切,更不意味着天下太平。相反,树大招风的谷歌正身处历史上最危险时期,死敌微软自不待言,昔日密友苹果、诺基亚也因为利益之争而开始交恶,素无交往的IBM、思科和亚马逊也敌意频现。

毫不夸张地说,施密特身陷立体包围圈。在地面的手机端,微软、苹果、诺基亚、RIM等结成了密不透风的狙击墙;在中空的互联网,微软雅虎阵营全力反扑;在高空云端,IBM、亚马逊、微软无不在和自己较劲。甚至在新兴的数字图书领域,亚马逊、索尼也在高唱不和谐之音。

施密特非常清醒,一场对谷歌的剿灭战正在风起云涌,以往的“小打小闹”无助于谷歌同时打赢4场硬仗,他迫切需要能够带来战略性利益的巨型收购,以在短期内增加营收,增加大量新用户和技术人才,以扭转当前的被动局面。

所以,在面对财报分析师时特别提及谷歌的巨型收购战略,正是老谋深算的施密特代表谷歌所表的一番决心。这也意味着,谷歌“茶壶风暴”时代已经过去。一场更加惨烈的弱肉强食之争即将上演。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