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 Asia中国区总裁何智权
管理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彼得•德鲁克认为: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只是为了自身,而是为了社会存在,企业也不例外。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与其他社会组织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注重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责任和贡献已成为共识。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成熟的标志。
事实上,自从美国学者谢尔顿于1924年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这个概念到现在已经有86年之久。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活动也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全面、从企业被动接受到企业主动承担的发展过程。管理大师波特强调,“将社会责任与经营策略结合,将是企业未来新竞争力的来源”。
日前,在某次高峰论坛会议上,CSR Asia中国区总监何智权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也是一种投资的概念。那么,企业社会责任投资的收益如何量化?其风险都有哪些?它是否该上升到法律的层面?针对这些问题,BNET商业英才网记者走访了位于北京国贸商圈的CSR Asia中国区总监何智权。
BNET: 您是怎么定义和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
何智权: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企业账,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去做公益活动。我认为这样不够深入。一个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首先会和客户、政府、竞争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接触,去平衡各方的利益;其次是企业自身在运作过程中要注重内部的结构优化以及外部环境的保护,最终达到经济、环境、社会的平衡以及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
BNET: 您认为该如何量化企业社会责任的投资回报?
何智权:有两种量化的工具。第一种是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或者叫做可持续发展的指数这种比较被动的方式,如广为人知的英国富时指数。其成分股是具有很强企业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投资者会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来选择投资标的。有研究发现,被纳入指数的成分股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投资回报要明显高于其他企业。其实,那些被纳入指数的上市公司也会有一个无形的约束,在合理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去主动开发商机。
国外对企业社会责任指数的研究也表明,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跟它们在财务方面的收益呈正相关的关系。不过,这个投入-产出-收益不能产生一竿见影的效果,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举例而言,企业在环保、社区项目等方面的投入不能马上看到回报,但会提高它们的品牌或者声誉,进而提升它们的价值,同时也间接地减少品牌危机出现的频率或者说是降低危机公关的成本。
我个人比较推崇社区投资,这个理念源于我受外国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投资的现状。在国外,很多企业都把社区投资融入到整个商业策略发展的过程中。也就是说,企业在做社区投资的过程中要看到以后会不会有赢利点,毕竟企业是需要利润来维系其可持续发展的。
比如企业在投资建学校时,就要想到利用这个行为提升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价值,那里面的学生以后能否为企业做贡献等。
BNET:有没有一个明确的模型来比较容易测算企业社会责任投资的回报?
何智权:这种工具在国外已经有了,比如英国的一家非政府机构London Benchmarking Group做出来一个测算模型,这个模型核心思想是一群会计师和一群公益组织共同想出来一个工序,帮助企业用最少的资源去帮助最多的人,达到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我们也是他们在亚太地区CSR的伙伴,所以我们也希望把这种理念带到中国来。
BNET:如果企业社会责任是投资的话,那么它存在的风险是什么?涉及的成本将会有哪些?
何智权:首先,是企业选择项目的风险。企业在做社会责任投资的时候有没有真的把整个策略挪到企业的最核心层面。要清楚自己的长处在哪,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是选择评估投入的产出的风险。比如跟我们合作的企业阿迪达斯,它就有一个比较好的系统来评估它在亚太地区所有社区项目产出的情况。他们在做了300多个项目的产出之后,就知道到底哪一种项目对自己和对社区的提高是最大的,所以它将来的项目也可以根据那些数据去选择。所以说,如果没有这些数据,也会出现一些危机。
至于成本这块,其实比较多,它和危机是一致的。如果企业在做内部的事情的话,成本是比较容易控制的,比如节能灯,内部资源的整改等。但是涉及到外部的,比如企业在做社区项目时需要跟外部的一些基金会和其他组织合作,那种潜在的危机可能会更多。这种就产生了选择外部合作组织的风险,这也相应地产生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