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候选的近千家企业、300多家上榜的知识型公司作了分析,发现一个现象,就是高科技公司赚大钱的公司比较少,有不少甚至连赚钱都很艰难,与容易赚钱的房地产公司、矿产公司等相比,显得很无奈。
有两家成立于2007年前后、起点都差不多的公司,一家生在中国,一家生在美国,结果,生在美国的公司获得大额银行贷款,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并给予退税,美国能源部提供资金资助建厂,这个公司甚至已经来到中国,在上海合资建厂了。而生在中国的公司,仍在艰难挣扎。
生在中国的这家公司在深圳,名为德方纳米,2007年成立,主要产品是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纳米磷酸铁锂,这种技术含量很高的材料,可让电池在几分钟充满80%的电,关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程和成本。据多方信息称,德方纳米的技术能力已达到世界级水平,那么,它的盈利状况是否很理想呢?《经理人》试图采访该公司高层,但被婉言拒绝。知情人透露,受制于产业化、融资等问题,这家公司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
在中国,只赚眼球不赚钱的行业不在少数,视频网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大多如此。“我们仔细分析过新能源的机会,很多是短期的投资机会。哪天比亚迪破产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新能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技术和市场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上海凯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继武说。
为何这些高科技公司选择了一条看似很光明的道路,却越走路越窄呢?悖论如何产生?
产业化困境
高科技是密集多种资源的领域,包括人才、知识、技术、资金,风险、竞争性和渗透性也同样密集,而且必须进行产业化,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等大力支持,才能形成产业规模效益。
在美国密歇根州,有一家与德方纳米非常相似的公司,叫A123,主要产品也是纳米磷酸铁锂,两家企业技术实力相当,但A123要比德方纳米幸运得多。去年,这家公司申请了18亿美元贷款,计划在密歇根州建厂,为表示欢迎,当地政府给予1亿美元退税,并且准备将密歇根州发展成世界动力电池之都,美国能源部更是大方地为其提供2.7亿美元建厂资助。该公司员工人数从初期的几个人,迅速壮大到几百人。
事实上,早在两年前,包括比亚迪在内的几家国内汽车电池研发企业,其技术水平与“A123系统”几乎不相上下。比亚迪还算幸运,有产业实力所以发展得快。但是,像德方纳米这类拥有很好技术的小企业,却被大多数人忽略,它们并未成为当前宽松货币政策下的受益者。在美国,A123一家小公司,能够带动一个州进行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这样的问题值得深思。而在一些新兴领域,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中国企业总是“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今年年内,国家有望出台政策,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譬如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物联网和传感网技术、空间与海洋探索等,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一些高科技行业进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