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安投资深发展相关的公告发布之后,我们曾经在网上和网民有过一个交流会。有位网民问了两个问题:“保险是否可以经营好银行?银行和保险区别很大,用保险的文化和方法管理银行合不合适?”我非常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这也确实代表了不少投资者对平安能否成功做综合金融的一些疑虑。
过去金融行业有句俗语,说“银行是躺着吃饭,证券是坐着吃饭,保险是跑着吃饭”。银行提供的是需求性的目的产品,选择权在银行;证券提供的是选择性的目的产品,选择权在证券和客户之间;保险提供的是未来需求性的产品,选择权在客户。因此,银行习惯于等客户上门,保险习惯于主动上门,证券则在两者之间。这是人们过去对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一般看法,是长期以来由其行业特点形成的。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保险、银行和证券的经营模式、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完全不相同,不管是让“跑着的人”去“躺着吃饭”,还是让“躺着的人”到处去跑客户,这种跨界经营和文化都是不相通的,不能用保险的方法经营银行或证券,也不能用银行的方法经营保险和证券。
但在中国最近的10多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服务观念的转变,不同行业的传统经营模式也在快速地发生变化,三个行业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地缩小和接近。在海外,即使历史悠久的老牌金融机构汇丰、花旗银行,也在全球大规模地引进保险的销售模式和经营理念,招聘保险专才,彻底改变他们传统的客户服务观念和经营模式。
无论银行、保险、证券业,都一样是服务行业,没有尊卑之分,其经营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满足客户的需求,方便客户。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经营规则,但没有一个行业的经营模式是永久不变的,客户的服务理念和方式最终还是一致的。
错误的前提
从世界百年来综合金融的成功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综合金融经营内部不但没有冲突,内部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反而更加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和竞争力。无论是从保险到综合金融的经营或银行到综合金融的经营都是如此。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观点:
保险能否经营好银行?
首先,保险能否经营银行的问题,假设了一个前提,认为是用经营保险的人来经营银行,用非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而“术业有专攻”,所以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符合现代管理科学的。但实际上,平安在探索综合经营的过程中一直强调专业化发展,不是让保险的专业人员去管理银行业务,而是用最优秀的和经验丰富的银行专家来管理银行。平安银行现在的行长理查德先生,在花旗集团工作超过20年,曾在花旗韩国任总经理;副行长Ali Broker、何思文也均来自花旗银行;常务副行长陈伟是原招商银行的副行长,我们还有来自中信、浦发、华夏以及其它银行的高级专才,形成了集海外、国内其它银行和原来银行各方面人才于一体的管理层架构。
除了专业化的人才之外,这些年无论是银行、证券还是信托等,所有的非保险业务我们都秉承专业化经营的理念,按照各自行业的规律,遵循各自行业的规则进行经营,使得这些业务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次,平安集团并不是一家保险企业。平安采取“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的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把金融作为自己的主业,但本身不经营具体业务,只控股保险、银行、证券、信托、资产管理等子公司,代表股东管理和分配资本,并行使监督职责。平安集团重在明确方向、制定规则,履行资本筹集、战略规划、合规监督、品牌经营、整体协同等五大核心职能,在集团及各子公司之间形成协同效应,提升公司价值。
其三,从实际来看,国际上有许多从保险起家的集团,都可以把银行做得非常优秀。ING集团起步于1845年成立于荷兰海牙的荷兰保险公司,1963 年,通过兼并,触角从保险延伸至银行,到1991年与荷兰第三大银行NMB邮政银行集团(NMB Post bank Group)合并后,奠定了银行业布局全球版图的根基。目前来看,ING银行业务经营得十分出色。
其四,从我们自身的实践看。平安确实形成了行业内领先的保险业务品牌,并且产险、寿险都做到了行业第二,养老年金市场第一。其实,我们的非保险业务也已经做得很不错了,证券的投行业务做到了行业三甲。我们进入银行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将原来一家五类银行做成了二类银行。信用卡在个别城市,一些重要指标也已经做到行业第一第二的位置了。
我们毫不怀疑,平安集团进入银行业,平安银行可以分享到平安集团20年来形成的优势资源,可以共享近5000万庞大的个人客户群、超过3000个销售机构网络,超过200万团体客户。我们可以在统一品牌下,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客户的信任,它将会比任何的银行具有更大的竞争力,这也是平安银行独特的优势。
所以,无论从假设前提、平安的实际,还是成功企业的经验等各方面来看,“保险能否经营银行”都是一个“不能称其为问题”的问题,它的实质其实是在探讨跨界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