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马明哲:平安的跨界经营大考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10-06-18 来源:中国企业家

标签:核心竞争力 职业经理人

管理不分姓“银”姓“保”

关于“保险和银行区别很大,保险的文化和方法不适合银行”的疑问,如果我们抛开具体的产品和服务方面,实际上,这个问题关心的是管理的共通性问题。

管理方法并没有一定是姓“银”或者姓“保”。在真正的管理专家眼里,不管是经营面包店,还是奢侈品,不管是制造大飞机,还是制造自行车,管理的共性都是相通的。保险与银行,行业特性当然有,但就都属于金融业范畴的本质来说,管理方法是共通的。

首先,从平安的发展历史来看,许多管理知识与经验并非来自保险。平安虽然是从保险起家,但是,我们很多的经营和管理方法,都是向汇丰、花旗、摩根士丹利、高盛等金融集团或者投资银行学习而来。

其次,更本质地讲,作为社会组织体,不同企业的经营、管理、文化都是互通的,既有本行业的特性,更有经营管理方法上的共性。比如平安在上海张江的后援运营中心,它是平安从全球最好的金融企业汇丰和花旗学习、引进,并改造而形成的。而汇丰、花旗的技术则是来自工业企业的自动化管理、精益管理、六西格玛品质管理等理念。

其三,从文化的角度看,平安文化的核心理念是诚信守法,简单务实,团结进取,迎难而上,追求卓越,服务领先,创造价值,回馈社会。这些理念只能说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追求,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不应该给它们打上行业的标签,说这只适合保险公司。实际上,平安的证券、信托等子公司,包括平安信托旗下一些非金融类子公司,他们都执行一样的平安文化。

最后,平安今天远不只是保险业务经营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文化的成功。健全的公司治理,矩阵式的管理架构,以价值为导向的绩效考核问责机制,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文化等,这些内容不属于任何一个行业。或者说,在任何行业的企业如果能够拥有一个良好体制、机制与文化,那它获得成功就是必然的。

所以,从这些方面分析,我们可以说,银行和保险虽然区别很大,但跨界经营能否成功,并不取决于此。能否成功的实质与关键在于是否能有效整合资源,选择合适的人、投入合适的成本,建立合理的体制、机制,营造优秀的文化等。

保险并非低水平服务

要对以上看法有所认同,还必须进一步厘清社会上对保险的一些认识误区。一般人认为保险就是推销,推销人员层次很低,流动性很大,这是一种误解。如果从产品企划开始,到精算、营销、资金运作、品牌管理等多个环节深入了解保险,就会发现,经营保险并不见得比银行简单。保险与银行的经营相比,共同点很多,难易程度是不分伯仲的。

就相同点来说,两者都是对风险的管理。

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包含不同行业的行业风险、行业周期风险、信贷风险、定价风险、道德风险等。而保险的风险管理,除了上述风险外,还有自然风险、人身风险、医疗健康风险、投资风险等等。

就保险和银行不同点来说,至少有以下几点:

首先,最大的区别是银行的风险管理以财务风险、信用风险为主;保险以自然风险和财务风险为主。银行以中短期风险管理为主(3-5年),保险以中长期的风险管理为主(5-30年)。目前,全世界资本市场中,有41%的资金来自保险,而就其中的债券市场而言,保险企业持有额度甚至超过50%。

其次,保险较之银行的经营,拥有更多行业专家。为了应付各种风险,保险拥有一支庞大的专家队伍,如建筑、工程、水利、网络、电子、核电、汽车、医疗、法律、地震、精算、财务、法律、投资等各行业经验丰富的专家。银行虽然也有大量的行业专家,但是,总体上保险需求的专业人才更复杂一些。

最后,银行的经营模式以“客户上门”为主,保险以“业务员上门”为主。但在西方的许多银行,近年来,都一改过去的经营和销售模式,引用保险的营销模式,向“跑着吃饭”转变。

综合以上来看,和银行业相比,保险业有自己的特点,经营难度并不低。

就平安的发展经验来谈,创新是平安的基因,如果墨守成规,满足于已有的行业地位,平安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也正是因为很早就进入非保险行业,有证券、信托等非保险金融经营的成功经验,平安才可以形成高度协调的综合金融企业文化。这些优势,都必将促进银行等其它非保险子公司的快速发展。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