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葡萄酒时间长了,多少都会接触到一些关于葡萄酒的资讯,最多的,大概是分级和评分的故事。许多朋友在打开一瓶酒前,都禁不住问这酒是多少级,多少分。有些号称“饮家”的更是喊出非二级庄园以上的不喝,非90 分以上的不喝,葡萄酒的级别和分数真的是那么重要吗?
首先,我们有必要先弄懂分级是如何产生的。公元1855年,法国新皇帝拿破仑三世在巴黎举办万国博览会,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世博会。葡萄酒展示方面,主要受邀的是香槟区和布根地区的酒农,为了更好地展示法国的葡萄酒,这两个地区的酒农也邀请了波尔多人一同参加。波尔多的酒庄主人们为派哪家酒庄参加而头痛,便想起了酒中介商们,因为他们经常对市场上的酒评头品足,有足够的依据来判断孰优孰劣。于是酒商们从近40 年在市场上出现过的红酒里,挑出60 家酒庄,按长期的品质与商业表现(主要是价格),分成五个等级,制成一份临时的小结报告,仅为参加博览会提供排名。当时没有人会意想到它日后的商业价值是如此巨大。这60 个酒庄经过一百多年后,几乎所有的葡萄园的面积都有了不少变化,葡萄品种也有所改变,甚至许多酒庄已转手,酒价也经历市场洗礼后有了许多的调整,按理应该对排名重新调整,但它却一直都顶着压力,没有改变,反而争议令它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到美国经济开始起飞,诞生了新的中产阶级,他们崇尚优雅、高贵的生活方式,对葡萄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自身对葡萄酒的了解有限,又不想花太多的时间去了解它。正不知道如何找到最有效的办法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这份排名表,如获至宝,因为他们可以轻松的用一个标准去买酒,品质不会差。经过美国的传播,这份排名又焕发了神奇的生机,并在世界上每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区域红火起来。
但是,这排名仅局限于波尔多左岸梅多克区,其他地区的酒庄却不在榜上,于是这使得各地也推出了类似的排名表,如同左岸的布尔乔亚区,右岸的圣爱米利永区等。
在我看来,这些区域的排名表更具参考价值,因为他们是每十年重新修订一次。另外,排名只能是一个参考,我也曾喝过很多级别内的酒,感觉品质普通,并无过人之处。反而一些非级别酒有很多惊喜可寻,而且喝酒的其中一个乐趣,正是在于发现不可预见的、出人意料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