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网面对中国经济的种种说法,如何应对和判定当前的经济形势?宏观调控政策是否继续其连续性和稳定性,对此香港经济日报分析指出,中国经济还是处在稳健运行期,宏观调控政策无需改变。以下是今天评论全文:
中国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后,引起了不少对其现状、走向及宏调政策的议论,实际情况及未来展望如何,和宏调应否改变策略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当国际环境风云多变,国内形势渐有新动态出现之时,避免判断及政策抉择错误实至为重要。
增长按季回落 勿过度解读
上半年中国经济整体表现强劲,GDP增长11.1%,同比上升3.7%,反映复苏已基本完成。增长依赖内需带动的格局亦未变,投资及零售消费分别增长二成多及一成多而维持了强势。
这种旺盛状态与金融海啸前的无异,因此很难理解国内外不少评论指中国经济正在冷却或实现软着陆,有人甚至担心二次探底,故宏调应转向宽松或至少不再收紧。事缘次季增长有所回落,GDP增幅10.3%比首季下降1.6%。工业生产增长亦同样回落,次季增16%比首季19.6%降幅更大,虽然上半年的工业平均增幅17.6%仍十分强劲。
其实GDP等增长按季回落,和已于今年首季见顶等均属意料中事。经济于去年首季滑落至谷底,次季起出现V形反弹,故按季看,去年GDP增长是前低后高,今年则会相反,因基数效应而前高后低。
首季的超强增长属恢复性反弹乃周期波动的体现,并不可也不应持久,在复苏完成后自会回归较正常的增长轨迹。总之,对增长按季回落的走势不宜过度解读:如以去年及今年GDP同季增长作简单的两年平均,首季与次季均为9.2%,清楚显示了基数效应带来的季度波动。
“调控成果”论 不合理易误导
一年多来中国经济能强劲复苏,主要是因在宏调扩张政策的支持下,经济动力重新显露,并由内需的大幅上升抵销了外需不振的负面影响。官方的陈述是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为保政策连续性及稳定性,便一直施行未变。
事实上这已起到积极及高效作用,以扩张政策支持增长乃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同一做法,但唯独中国最成功,效果也最持久。欧美日等发达国复苏脆弱,双底衰退机率日升,后劲不继的情况正逐步浮现。一些新兴国家如印度等虽亦有强势复苏,却又引发几近失控的高通胀上升等不稳定状况,故从质素上看也差于中国的平稳复苏。
温总日前指中国经济在次季回落,除了基数效应外还有主动调控的成果。但从上述看这观点令人莫名其妙:中国一直以扩张政策全力支持增长,成功取得强劲复苏,怎么忽然变成了收缩政策,并足可导致增长回落?这种“调控成果”论不单不合理,还易混淆视听而起误导作用,让各方以为中国已转向宏调收紧,因而影响投资及消费信心,从而导致负面效应并冲击发展前景。
无疑,当局自去年末起,大半年来确陆续出台了一些收紧措施,主要是针对货币及楼市等领域,但对其性质及影响必须作切实与客观的分析。
货币方面,M2及信贷余额增幅虽已由之前近三成四回落至6月的18%多点,但相对一成一的GDP增长及约3%的通胀仍是偏松,要回到17%的央行指标区内才算是中性或正常。因此货币收紧只是由过去的过度宽松退回适度宽松,对实体经济来说仍是扩张政策,故只会防过热而不致令GDP增幅下调。显然,扩张的缩小并非真正的收紧。
货币楼市收紧 无碍经济增长
楼市方面,当局为降温连续出台的系列措施,最近亦似开始见效,70个大中城市的平均房价已见环比微跌,一些大城市的售楼市况更见大挫,故楼市或正进入拐点。但这并不表示实体经济便会即时受到影响: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升38%以上,高于总投资的约25%增幅。其实受降温措施影响的主要是大中城市的商品住宅,其他开发项目或少受影响或更有所加强,如中央早计划今年内拨款600亿元,支持保障房及棚户改造等建设,目标是供应580万套住宅。
总之,货币及楼市方面的收紧措施,既有利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至今应未有拉低GDP增长,预计在可见未来亦不会有如此效果。
由于中国经济目前仍保强势,调控政策包括上述的收紧措施,亦不宜轻率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