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在京发布了《走近信息社会: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0》。这份报告从准备到完成历时近5年的时间,也是国内首份关于信息社会发展水平的定量测评报告。该报告初步建立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理论框架,提出了信息社会发展指数(ISI)和测评体系,适用于对地区之间、国家之间信息社会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分析和历时对比分析。
在发布会上,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张新红介绍了报告中引用的信息社会定义。报告采用了联合国2003年日内瓦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原则宣言》中提出的"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全面发展的信息社会。在此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会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报告也因此分别就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数字化生活、服务型政府信息社会的四个方面,指出了其相应的特征:即人力资源知识化、发展方式可持续、产业机构软化、经济水平发达是知识经济的特征;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备性、社会服务的包容性、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是网络化社会的特征;生活工具数字化、生活方式数字化、生活内容数字化是数字化生活的特征;科学决策、公开透明、高效治理、互动参与是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信息社会分为准备阶段和发展阶段,其中准备阶段分为起步期(ISI值在0.3以下)、转型期(0.3-0.6);发展阶段分为初级阶段(0.6-0.8)、中级阶段(0.8-0.9)、高级阶段(0.9以上)。中国信息社会指数在2008年超过0.3,由起步期转入加速转型期。
报告中,对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提出了十个基本判断:1)2010年中国信息社会指数为0.3929,整体正处于又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加速转型期。2)2010年,上海、北京两地信息社会指数自2008年超过0.6,领先全国进入信息社会的初级阶段。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将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信息社会的准备。3)主要信息技术扩散总体进入加速期,互联网、移动电话、家用电脑、数字电视等在"十二五"期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4)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信息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服务型政府建设开始起步,电子政务在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6)公众是信息社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信息社会发展正在塑造着全新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方式。7)数字鸿沟问题不容忽视,不能单纯依赖市场力量化解,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长期共同努力。8)经济不是决定信息社会发展水平的唯一因素,落后地区如能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基于,应对得当,有可能实现赶超。9)资费水平依然偏高,影响了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效果,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巨大阻力。10)信息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力推进知识型经济建设,亟需在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建设、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正处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准备阶段,主要信息技术产品的迅速普及为中国顺利进入信息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移动电话正在快速扩张中期,互联网正处在快速扩张初期,计算机应用进入快速扩张期初期。
在发布会上,张新红也介绍了他们指出由于中国应用于信息社会的统计体系发展比较慢,采取数据时用了一些宽泛的指标来应对,同时为了将来与国外地区进行比对,选取原则是尽量选取接近国际的指标数据来补充。另一个挑战是来自目前全球信息社会的理论研究还不完善,现有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用处不大,需要进行理论创新。接下来,对于《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还将就国内外指数对比、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