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职业经理人与事业经理人的区别
最近,我一直在花精力招募面试企业的高层职业经理人,准确地说是开创新事业的领头羊,即事业经理人。对于这样的人,要求是很苛刻的,除了要有同业高层经历与相关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优秀的德行与情商,有强烈的使命感与正确的事业观,有敏感的商业意识与事业规划能力,有多重的T型知识结构,有丰富的人际人脉关系能力。此外,要有深刻的思想、抽象的概念思维能力与思辨能力。说实话,这样的人确实不好找,也只有从曾经做过营销总监或者总经理的人群里物色。事实上,最近见到的高手往往都是做营销出身,虽然都曾有辉煌的过去,但基本上都停留在打工者的层面,充其量是职业经理人,还没有主人翁意识,不具备独挡一面和当家作主的担当,不属于事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犹如时下的管理咨询顾问公司(非全部但绝大部分),他们有观点和思想,对行业知识融会贯通,并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法与工具,对待任何公司的任何事情都有一套成熟的方法应对,“纵使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很多公司在聘请职业经理人之后,确实会立竿见影地产生奇迹,就是因为他们的方法在起作用。但由于一切治理都是基于急功近利,使用的手段全是外科手术,不根据企业的客观因素进行针对性的、立足长远的、从本质入手的、边治理边护盘的内、外兼修的方式,久而久之,问题就出来了,短暂的受益往往暗中产生了无穷的后患,随着问题的暴露,职业经理人自然就走到了尽头。
事业领头羊则不一样,他是整个事业的创始人,是事业团队的规划者与事业的运营者,是员工的旗帜与灯塔,是员工的父母与护卫,不求急功近利的立竿见影,但求稳中取胜、长远发展、逐渐壮大、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团结凝聚,有使命感与责任感,有耐心与爱心,有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与灵机应变的策略,其工作方法是内外兼顾、软硬兼施,注重事业的发展,更注重团队成员的心灵成长。
由此就可以看出区别,前者把事业当工作来做,后者把工作当事业来做;前者工作的目的就是挣钱,后者工作的目的是创造价值;前者有责任心但没有使命感,后者有责任心更有使命感;前者分析不出问题的本质或者忽略本质追求外表,后者能思辨出事物的本质并表里如一;前者忽视企业的客观因素认为惟我独尊,后者基于企业的客观因素出发讲究团队协作;前者遇到问题尽讲企业的不是,后者分析问题总找自己的不足;前者打不赢就跑,后者对承诺的事情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去实现。一句话,前者不能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后者把(心智成熟之后拣选的)企业完全当作自己的家来建设。
很久以前,我曾经招募一个能够主持地产工作的事业部领头羊。见了很多人,最后圈定了一个40多岁的成熟的地产总经理。在我们进行详细面谈之后才发现,他还是以一个打工者的心态出现,或者说充其量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公司的地产项目刚刚起步,只有一个18亩地的盘子,但公司决定从这个小盘子开始,逐渐涉足到这个领域长久发展,这就要求有一个事业领头羊来规划事业、建设团队、建立关系、营造资质,慢慢把事业做大。他说,依他的经验与能力,做18亩与做180亩的楼盘没有区别,希望公司能准备更多的地皮、资金和关系。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他曾经做过多大的盘子都是打工,一切都是老板准备好了叫他去操盘而已,现在需要的这个人是事业领头羊,是这个分公司的老板,今天给他一个做老板的机会,学会从拿地、拿批文、融资到盖楼、售楼及资本运作,还要学会自己去营造各种关系,这是不做老板的人永远都涉猎不到的领域。真正的事业人不会像职业经理人那样说话,似乎自己什么都能干,有本事就自己支撑起一摊事业啊。今天有不少的企业需要这样的事业人,但真的很不容易找到,很多的自我标榜的事业人,实际上还至多是个职业经理人,全然没有事业规划能力与当家作主的意识与担当。
职业经理人往往吹嘘什么都能做,但事实上是在什么条件都准备之后才能做事。事业领头羊实际上是一个事业(或者企业)的最高决策者与运营者,相当于一个家庭的主人,绝不是能像职业经理人那样轻松和潇洒,柴米油盐酱醋茶少了哪一样都得他操心。刚才提到的地产职业经理人就是这样,他说能做180亩,我只能相信他有这个运营能力,但如何去获得这180亩的全部条件,包括土地资源、资金实力,他可能就不考虑了。而企业需要的是一个能把小事业做成大事业、做成长久事业的人,给的只是一个平台资源,其他的都得靠他自己去运作了,他就不明白这个道理。这样的人到头来即使工作到了50岁、60岁,都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永远都不会有当家作主的才干与经验,也永远不会有自己的事业。更糟糕的情形是,前不久我招聘时,不懂行的人也会来应聘,吹嘘做过黄金销售、地产销售、保险销售,就可以来做事业部老总,说销售大同小异,试想,一个不懂行业、不懂产品、不懂客户的所谓营销高手,能真的在各行各业通吃吗?隔行如隔山的道理我想大家都知道。
职业经理人的德行修养往往停留在外表,内心深处想得更多的就是多少钱。前不久,我面试一个高管事业经理人,觉得其能力基本够了,欠缺的可以慢慢培养。谈到最后,“你能给多少钱”就成了他的唯一追求。自然,这样的人我是不会聘请的。要知道,基本生活费企业是会考虑得特别周到的,包括相关的福利不会让他操心,至于能不能一年赚100万或者更多,要看他所创造的事业的价值与利润。事业人则会更多地关心这个事业的现实条件、将来发展趋势、对社会的价值与贡献,最后再仔细衡量企业与自己的投入和产出,自己做出判断,把自己捆绑到事业之中来获得回报是值得还是不值得。一开口就要钱的人,说明根本不把事业看在第一位,只要有钱,事业会不会有成功就变成别人的事情了。
职业经理人往往跳槽比较多,跳槽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总是觉得别人亏待你、企业有问题而跳槽,这就是职业经理人自身的问题。为什么当初你没有全面了解就进入企业呢?为什么你会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呢?为什么别人能留下来而你总是格格不入呢?为什么你总能上当受骗呢?为什么你寻找到的新企业又有同样的问题呢?事实上,企业有问题很正常,问题越多你越有用武之地,问题是你怎么就总是不能发挥呢?我前不久见到一个职业经理人,从头至尾,都在数落着原来走过的几家企业的不是之处,在我反复指点下都不肯承认自己有问题,不说别的,至少心态就不好,再分析,就是没有预见性、没有分析能力、没有爱心与耐心、没有处理问题和人际关系的能力,没有把自己融入企业、把事业融入血液的决心与意志。他的结局我想大家都猜到了。事业人一样可能选择跳槽,但会表现得截然相反,他要求对企业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了解得一清二楚,会提前深入企业与人交流,从社会上全方位了解企业,最后还要提出一点个人小小的要求,之后才会进入,一旦加盟,就不会轻易言退,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撞了南墙也不会回头。
最后要说的是,职业经理人往往喜欢跟企业老板要资源与条件,这也符合我刚才分析的他们的特征,没有条件就抱怨、消极怠工,这是很多职业经理人做不成事情的罪魁祸首。事业带头人则把所承担的事业完全看作自己的生命、家庭、孩子,自己必须小心呵护其成长和健康,把企业的老板看成是事业的合伙人或者投资家、银行,把自己需要的资源或者条件形成事业发展的规划书,以项目融资或者申请风投的姿态跟老板来争取,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何况老板本身就希望能做成这样的事情,“贷款”达成的比例是比较高的。但如果老板面对职业经理人就会很头疼,给了条件与资源担心会不能产生效益,不给吧人家又在等米下锅。相比之下,老板更喜欢什么样的人就十分清楚了。
解剖一下我自己。10年前,我也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甚至还是一个牛气冲天、不可一视的职业经理人,那时候我打工的最高薪水就已经达到了月薪税后5万的水平。遗憾的是,那之前的所有职业生涯都很短暂,没有一个高人能如我今天这般指点我,或者因为年轻气盛而忽略了周边很多善意的提醒。从2002年开始,我自己转变了观念,就在寻找自己的使命与哲学,5年前我才真正定位自己:帮助那些需要帮助而又值得帮助的企业、企业家和社会人士的成长,是我生命快乐的源泉。我想,这种使命与人生哲学会陪伴我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依稀有了使命感和最后有了明确的哲学的时候,我也曾经有跳槽,但始终没有违背我的人生哲学,所以我以2001年作为分界线,前后几乎判若两人,以前是只为钱、总跳槽,因为在任何一个企业呆的时间短又总挣不到钱,还不受人欢迎,这10年,我帮助过某企业在两年内从19个亿做到100个亿,我用9个月时间帮助某企业成立集团公司,我用1年时间帮助某企业在后6个月内利润连续月月翻番直至被日本企业收购,我用两年时间帮助一个集团企业在上海、杭州、温州、义乌、蓝溪、肇庆、清远建立新的子公司,从治理结构到经营运作,我都亲自打造和辅导。特别值得一提的骄傲也是在我的人生价值观奠定之后发生的事情:我曾经在三一重工做人力资源总监,离职四年后又被聘请回去做公司的副总裁;我曾经做彩虹精化(未上市前)的人力行政总监,离职六年后有被聘请回来做上市公司的副总经理兼人力资源总监;离开广州中之豪公司两年多时间,老总依然惦记着我、常促膝交流希望我能再回公司边聆听他的教导成长边建设企业,还有多少了解和不了解我的人和企业在邀请我加盟。我想,我已经成长为了事业经理人,而非职业经理人,所有已经发生和潜在发生的一切,都是事业经理人的荣耀,更是对栽培我的老总们的感激与认同。
金玉良言:
1、职业经理人以自我为中心,事业经理人以事业为中心、以企业为家;
2、职业经理人只计算钱,事业经理人关注个人与事业同步成长;
3、职业经理人有责任心无使命感,牺牲了自己但未必成就了别人;事业经理人有责任心更有强烈的使命感,总在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与人生哲学的轨道上经营着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