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财经>财经要闻>文章页
通过金融市场发现新增长点
字号:

类别: 国民经济 时间: 2010-08-06 来源:中国证券报

关键字:金融危机

从金融危机的全面暴发到去年全球经济的全面企稳,其间只有一年左右时间,这对于一场被称为“史无前例”的大危机而言确实是快了一些。

  从金融危机的全面暴发到去年全球经济的全面企稳,其间只有一年左右时间,这对于一场被称为“史无前例”的大危机而言确实是快了一些。面对此番“奇迹”,市场和学界人士的意见分成了截然相反的两派:一派认为眼下的企稳只是 “假象”,按常理和经验,别说这么大的一场危机,就是一般的经济动荡也不至于如此轻而易举地化解,所以,“二次探底”在所难免;另一派则认为世界经济确实企稳了,当初金融危机的危害也许被人为放大了。

  对于国内经济的未来演变,同样存在着两派分歧。表面上看,这是个判断两派争论孰是孰非的问题,但实际未必尽然,因为两派得出结论的逻辑基础,都有些问题。“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道理“亘古未变”,大病快愈确实值得怀疑。但反过来,乐观派的依据也有问题:用什么证据来证明金融危机危害被放大了呢?恐怕也只能从当下的经济状况来反推,而这是违背逻辑学基本原理的。

  因此我认为,围绕着这个基准的新一轮讨论,可能比判断孰是孰非更有意义。那么,判断是否二次探底的基准又该是什么呢?很多学者认为是“各国经济能否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这个意见,我持赞同态度。理由有二:

  一是现在所说的“二次探底”是相对于金融危机的“第一次探底”而言的,而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一般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没有像金融市场(主要是股票市场)所表现出的那样强劲,因而出现了“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之间的非一致性所致。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做好两方面工作:一个是经济增长(实际是经济价值增长),另一个是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问题。而前者的关键,就是找寻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企稳只是一个过程,不是目标,从危机中走出的目标应该是经济的有力反转。从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看,传统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已是强弩之末了,要实现反转,非得有新动力点不可。

  实际上,从去年年初,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世人就开始着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了。从目前情况看,寻找的范式基本上是主观法,也就是通过推理解题。比如将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全球经济最主要的增长点,就是典型的主观判断的结果,究竟是否真的如此,还得经过市场的检验才行。于是就牵扯出另一种寻找范式:市场法。

  所谓市场法,就是通过金融市场的配置职能来决定究竟谁才该获得更多稀缺资源,以此来确定未来经济的发展动力所在,而这个配置职能的实现路径,就是资本市场对产业主体市值的估值过程。然而一场金融危机已使世人不再像从前那样相信市场的估值能力了,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也不能完全与实体经济相一致了,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还能帮助我们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吗?

  其实,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关性的怀疑,不是金融危机期间才有的,自从虚拟经济诞生那一刻起,就有人反复研究虚拟经济反映实体经济的准确性,无论结论什么样,我们总能从不同的结论依据中找到可信的数据支撑,这就使得人们对这一命题的讨论更加扑朔迷离了。这里边有两个问题是需要弄明白的:

  第一,虚拟经济高估实体经济所造成的混乱或危机,究竟是金融市场本身职能的问题还是金融市场建设问题。从历史经验看,恐怕更多还是市场自身建设问题。比如这次金融危机,如果市场在信息披露制度以及产品创新制度上能更完善些,那金融市场对当时美国房地产业及相关产品的估值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偏差。因此,市场职能本身并没有问题,而是人们在完善市场制度方面出了问题,将责任推给市场,并彻底怀疑市场,此绝非科学的态度。

  第二,市场估值水平与实体经济的偏离程度到底有多大。有些人喜欢在市场暴跌时痛批此前市场估值水平过高,并把某些估值主观地界定为泡沫,但这些人几乎从不能在事前准确预报泡沫(撞大运的除外),更不能拿出科学可行的方法说明泡沫的依据。事实上,当我们把这些所谓的泡沫放在一个更长期的研究空间中就会发现,虽然虚拟经济偏离实体经济几乎是常态,但动态地看,两者在趋势上是相当吻合的,而且金融市场的“警示作用”,在多数情况下是有效的。因此,以某一个时刻的“不一致性”来否定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引导作用”,同样是非科学的态度。

  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眼下的金融市场无法帮助我们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更何况,所谓新经济增长点是一定要通过金融市场的检验反映出来的,长期得不到金融市场青睐的产业,凭什么说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呢?

  (作者系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财经大盘